2008年下半年,全球同時籠罩在嚴重的經濟寒冬烏雲下,不少人罹患「創傷症候群」,看這個也傷心,聽那個也難過,成天活在恐慌之中。而在台灣,精神健康基金會日前發表「全國精神健康指數調查」,指出台灣人精神健康指數已明顯下滑,43%對未來不表樂觀,35%對自己的成就不滿意,比例之高創歷年之最!
#@1@#台灣人集體鬱悶,景氣不振是主兇,但媒體是幫兇。當下資訊爆炸,相當比例的國人鎮日反覆收看電視新聞頻道,看到的不是股市狂跌、企業破產、經濟數據屢創新低,就是衍生而出的社會問題,舊傷未癒、又添新傷,精神耗損比荷包損失更為嚴重。 憂鬱症已是當代社會普遍的精神疾病,多數台灣人已經學會,當親友、同事有憂鬱傾向時,規勸他們務必要做正向思考,不能陷溺在負面情緒的漩渦;然而,當自己遭遇到金融海嘯、財富縮水時,卻驚惶失措、方寸全亂,每天淹沒在負面情緒的瘋狗浪中,結果總在糟糕的時刻,做出讓自己處境更糟糕的決定。 如果無法不看電視,無法戒掉報紙、網路,無法忘記事業、金錢上的損失與困頓,那麼一天起碼得做一件讓自己快樂的事,得看一條正面的新聞,得笑一次、鼓勵自己與親友一次,對自己日行一善。 套用法國哲學家傅柯(Michel Foucault)的名言,「不一定得愁眉苦臉,才能當戰士,唯有慾望與現實的結合,才能有革命的力量」;正向思考、作為並非純然阿Q,而是對抗經濟寒冬的暖身操,雖然無法改變外在的溫度,卻能讓自己不被凍僵、凍斃,保有繼續戰鬥的元氣與力量。
#@1@#無疑的,《海角七號》是2008年最重要的文化現象,不只在票房上掄元,也是金馬獎得獎數的最大贏家;也許,未來台灣的歷史書籍會如此描述2008年:金融大海嘯來襲之年,與國片中興元年。而現在,《海角七號》在台灣慢慢退燒,卻在香港進入電影排行榜前3名,更證明台片也可能有國際市場。 有人批評,魏德聖所執導的《海角七號》,故事稍嫌簡略、拍攝略顯粗糙,也有人認為,如果它不是在社會氣氛低迷的2008年上映,根本不可能創造5億票房的佳績。這些批評雖然都是真的,但卻無法掩蓋一個事實:《海角七號》感動了數以萬計的台灣人,將國片從地獄深淵解救出來,還為「國境之南」的屏東縣,創造了數以億計的觀光收益。《海角七號》的熱賣,連帶拉抬了《冏男孩》、《乙未1895》這兩部片的能見度,而除了這一股熱流,《理財周刊》還精選了「蘇麗文北京奧運浴血11摔,台灣真女兒」、「羅國輝8搶3資格賽熱血雙轟,將台灣棒球帶進奧運」、「王永慶辭世,奮鬥精神常存」、「超馬媽媽邱淑容的超人意志,令人動容」等4件事,作為「2008年感動台灣5個人的5件事」。
#@1@#在5個人之中,除了王永慶是億萬富豪,魏德聖、羅國輝、蘇麗文、邱淑容都是「平民英雄」,後三者更都是運動選手,可見運動賽事多能激勵人心;2008年,不少棒球迷感到特別漫長,原因之一便在於,王建民早在6月中起便受傷復健,後半球季完全報銷。羅國輝、蘇麗文、邱淑容感動了慰藉了台灣人的心靈,而高爾夫球選手曾雅妮奪得LPGA錦標賽冠軍與年度新人王,郭泓志在洛杉磯道奇隊,投出了在大聯盟的代表球季,統一7-11獅隊在亞洲職棒大賽對韓國SK飛龍隊一役,劉芙豪揮出2支3分全壘打,也帶給陰霾下的台灣幾絲陽光。當然,除了這些運動英雄,台灣還有各式各樣的平民英雄,做了許多影響社會深遠的事,只不過未受媒體青睞,因此未能廣為人知,但相信他們所做的事,絕對不會被受惠的人所遺忘。除了台灣,《理財周刊》也精選了「2008年感動世界5個人的5件事」,包括「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突破種族藩籬」、「光芒隊奪美聯冠軍,麻雀變鳳凰」、「四川大地震,謝英俊協助農民蓋屋」、「Yohannes Gebregeorgis用驢子圖書館,嘉惠近10萬馬拉威兒童」、「Dave Schweidenback徵集舊腳踏車,改善第三世界國家人民經濟」,供讀者參考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