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偵測出2009年景氣的動態,台灣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達業指出3大關鍵指標: 各國股市指數、 企業倒閉潮和 銀行壞帳。「股市是領先指標,有沒有持續探底,將影響企業、銀行的資金流動性。」黃達業進一步解釋說,股市牽涉到企業資金的籌集,而且不論是直接或者間接金融市場,股市都扮演關鍵角色。以美國道瓊工業指數為例,從2008年5月初的13028點狂洩至11月下旬的7552點,大跌了42%,全球各主要市場也跟著重挫,若2009年股市仍持續低迷,景氣回溫速度將變慢,只有止跌回穩後,才能宣告全球景氣止跌回溫,股市可以說是景氣回溫的最佳測量計。
#@1@#再者,企業倒閉潮是否攀升也是不可忽略的關鍵,黃達業說:「股市在2009年仍有探底的可能性。」首先影響銀行手上多餘的資金,能做的企業放款大幅減少,企業將成為首當其衝的受害者。黃達業補充說,企業也可分為A段班和B段班,前者經營實力佳,後者本身體質就不好,在全球景氣衰退下,獲利差的B段班迅速倒閉是可預見的。然而此時A段班公司也無法倖免,同樣遭遇經營困境,若銀行在此刻抽銀根、雨天收傘——取消已答應的放款、到期卻不再展延的放款,A段班企業馬上就得面臨流動性危機,倒閉的風險升高,會繼續衝擊全球景氣,這群A段班企業會不會倒閉成重要觀察指標。最後,來自消費金融和企業金融利空襲擊是否加劇銀行的壞帳(NPL),也是黃達業覺得不能掉以輕心的第3項觀察指標。他表示,景氣利空來襲,企業面臨資金困境,勢必要求政府挺銀行,銀行再去挺企業,但若碰到連正常的企業也倒了,銀行壞帳將立刻升高。「各國是否有經貿壁壘的產生也是觀察重點。」在美國汽車業要求政府出手相救之下,黃達業認為勢必產生貿易保護的聲浪,若真的干擾了原來的自由貿易體制,並引起其他國家也採保護政策,對全球的景氣更不妙。在國內產業上,面對低迷景氣,黃達業認為以歐美市場為主要出口地的產業受創最大,例如DRAM、面板業,尤其是產能中銷往歐美超過6成者,打擊越重、面對風險越高,他解釋:「因為歐美復甦所耗時間遠多於台灣和中國大陸,尤其是美國。」
#@1@#反之,哪些產業會不確定性因素低、成長性高、能見度高呢?黃達業說:「和兩岸交流越有關的如觀光、交通題材最被看好。」因此兩岸題材股中因雙方交流而使用市場能馬上擴大兩、三百倍的產業最具前景,像是交通、運輸、金融、食品等。「不像以前辜汪會談時期,乍暖還寒,一下子熱一下子又很緊張,現在兩岸有持續性走向和緩氣氛。」所以黃達業認為,此種趨勢將使兩岸相關產業的不確定性因素大幅降低,尤其是預計在2009年3月簽署的金融合作備忘錄MOU,讓金融業未來發展可期。然而令人好奇的是,國內的金融業能夠在這一波海嘯中撐得過去,等待兩岸金融合作備忘錄的簽署嗎?「金融業絕對撐得過去,但是過程會很慘烈。」黃達業認為這是金融業進行購併最好的時機,整個產業將成「物競天擇」,許多體質差的銀行很有可能在這一輪震盪中消失。政府修法讓存戶得到金融機構的全額保險之後,黃達業更加確定此刻是購併最佳時機,「甲銀行併乙銀行,變成只是所有權變動而已,錢都不會少,政府不怕誰併誰。」黃達業說經營績效差的銀行將面臨淘汰,而經營績效好者也會因為不景氣而壯大,未來登陸後實力更強,在面對中國大陸銀行規模上的弱勢減低。話雖如此,但是亦有聲音質疑,台灣的銀行去大陸有競爭優勢嗎?現在去的時機點到了嗎,是太晚,還是太早呢?
#@1@#「太晚,但也為時不晚。」黃達業解釋,「太晚」是因台灣銀行若能早個3、5年就進大陸會更好,但說「為時不晚」是基於能去趕快去,時機早就到了,現在去還不至於死路一條。兩岸交流,若大陸當局能夠敞開胸懷,讓台灣的銀行在當地設分行,吸收人民幣做存、放款業務,黃達業認為對雙方都有利。對台灣來說,銀行業只要投入小資本,以人民幣為存放機制,就沒有「錢進大陸,債留台灣」的顧忌。黃達業指出,對大陸本國銀行來說,現代化的時程還短,經營績效還有很大成長空間,不像台灣的銀行業早已擁有50年以上將歐美金融管理知識本土化經驗,現代化經營管理歷程完整。因此,大陸最需要的管理經驗是來自台灣勝過歐美,語言、文化相通,企業特質也一樣,不會有「水土不服」問題,未來10年內,大陸金融機構可利用台灣銀行進入之衝擊而提升自身經營績效,本身也沒什麼損失。但在兩岸金融交流的細節上,黃達業認為大陸當局應採取實質對等原則,「不是我去了3家所以你也要來個3家。」因為中國大陸本身金融機構多為政府支持,在規模、資本上遠高過台灣的銀行許多,甚至可以不計成本的經營,因此在兩岸簽署金融監理備忘錄談到彼此設分行時,黃達業呼籲:「要考慮金融生態與政治現實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