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孩子的發展過程緩慢,尤其在語言溝通、心理認知、社會情緒方面需長期學習。確診身心智能障礙是漫長的過程,面對不會表達需求也無法自理生活的孩子,父母的內心常是無助、煎熬而孤獨的。心路基金會給了家長同理傾聽與支持力量,協助及早發現問題及早療育,幫助孩子爭取受教權與就業權,希望為孩子成就最大可能。
愛與關懷 社區共融
台灣第一個由障礙者家長所發起成立的社福組織,就是民國七十六年成立心路基金會,現任執行長賴炳良與副執行長王宜慧強調,心路以多元化服務智能障礙或其他多重障礙者,有專業的老師、社工師、治療師,致力為智能障礙者建構正常化共融式的社區生活,讓孩子學習自我負責,建立自信能自立生活,支持他們能融入社會。
一般的保姆不願照顧智障孩子,所以婦女常被迫辭掉工作,在家全職照顧智障小孩。心路每年至少幫助六千個心智障礙者及其家庭,有幼兒園型態到社區提供免費篩檢,找出遲緩兒把握黃金治療期。賴炳良表示,心路透過專為孩子設計的體能課、滾球課、音樂治療課、社會適應課等,培養特殊孩子在團體中獨立參與的意願,用愛與關懷去陪伴心智障礙者學習與成長。
友善城市 偏鄉服務
若大眾不了解心智障礙者的狀態,家長常須面對社會異樣眼光的排斥與拒絕,有時也會用智障、殘障、自閉等負面名詞形容他們,這對心智障礙者及家庭而言是二度傷害。立法院修法支持友善環境避開歧視字眼,把殘障福利法改為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把殘障改成身心障礙,福利改成保障,對於身心障礙權益是新的里程碑。
從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去宣導友善環境,心路期盼增進大眾對障礙者之認識。訪視智能障礙家庭,結合了當地里長、社區協會、教會社團等資源,向美濃、旗山、六龜等偏鄉宣導,擴及原民部落的雙老家庭,提供諮詢服務與在地培力連結,讓智能障礙者可在原生社區獲照顧,有機會與社會人群接觸,學習互相理解、彼此尊重,以整合服務支持使其生活品質能提升。
庇護工場 環境永續
長期協助障礙者和其家庭,心路支持障礙者走出家門一起同行,鼓勵為改善生活而努力。庇護職場設立心路洗衣坊、慈佑庇護工場、一家工場、機動工作隊、慈泰庇護工場等,讓孩子們學習職能,有自立機會有工作收入,對未來懷抱希望有安心感,也可減輕家庭與社會的壓力與負擔。
心路積極響應投入參與社會,結合社區和社企關懷人,支持推動倡議環境永續。近年積極推動中高齡社區安老服務,走入障礙者社區培育照顧人力,協助在地安心終老。看見孩子學會自己吃飯上廁所、能在庇護工場作業、能在自家社區終老安老,是件令人感動且有意義的事。陪伴智能障礙者勇敢走出生命新路,期盼大家以行動轉動善循環,用正向力量使世界更美好。
(本文作者林鳳為理善協會執行長與理善學院創辦人。理財行善正向能量.致力公益傳播美好。www.wips.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