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銀行(以下稱SVB)上週四傳出身陷流動性危機而大舉拋售債券,短短兩天內引發擠兌,最終宣告破產,由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接管。
SVB是矽谷最重要的銀行,過半數客戶是新創企業或私募股權公司,他們向SVB尋求貸款,也將資金存放在該銀行,因此SVB一破產等同於斷了這些科技新創的奶水,使得在經濟下行中日子儼然已經不好過的新創企業,如今雪上加霜。
要回顧整起事件,還得從2020年談起。疫情期間聯準會為挽救委靡經濟,祭出降息與量化寬鬆策略,低利的環境迎來企業融資熱潮,經濟快速回溫。其中創投資金飆升,使得新創企業滿手現金與存款,進一步流入SVB,從SVB發布的財報可見,2019年 Q4到2021年Q4兩年期間,存款從610億美元成長到1890億美元,增幅達2倍。
當時聯準會尚未開始升息,對SVB而言若將這些資金存放在央行的準備金帳戶顯然是無用武之地。因此,SVB利用這些資金大舉買入美債與不動產抵押債券(MBS)。從財報數據來看,2019年Q4到2021年Q4,美債持有量從40億成長到將近160億,MBS的持有量則從135億暴增到990億,增持超過800億。
要知道SVB是一間總資產規模約2000億美元,市值僅115億美元的銀行,這麼做形同將一半的資產配置在MBS上,也可視為將2019到2021年間新增流入的1280億存款中的77%投放到MBS,是極具風險的行為。
由於債券價格漲漲跌跌,要清楚載明在財報上就必須將這些增持的債券分為持有到期(HTM)、可供出售(AFS)或是用來交易。於是,SVB將160億美債以可供出售計量,MBS則以持有到期證券計量。
▲SVB將MBS以持有到期證券計量
▲SVB將美債以AFS計量
不管是AFS還是HTM只要債券沒有出售,價格漲跌所產生的損益就不會被實現,也就是說賺了多少、賠了多少都不會被反應在財報上,直到證券被售出,損益才會被認列在當期財報中。
問題來了,隨著聯準會不斷升息,SVB所持有的債券價格不斷下跌, 此外新創客戶們為維持營運,只能不斷從銀行裡面提款,使得SVB的存款總額大福縮水。銀行手頭現金不足,不得不賤價求售所持有的210億美元AFS,以維持資本適足率,結果實現了18億美元的虧損。
消息一出引發市場恐慌,存戶瘋狂擠兌,SVB兩天內被提領420億美元,最終宣布破產。為了避免讓這場危機演變成波擊新創產業乃至整個金融體系的連鎖反應,美國財政部第一時間派出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接手,保障存款戶提領權益,風波看似暫時止住。
市場討論SVB的危機是否能提前預警。彭博社報導,前對沖基金經理William Martin在兩個月前,SVB公布財報前夕,就針對其資產負債表提出警告:「SVB面臨的風險是存款加速外流,以至於它被迫發行大量股份或出售其債券組合,這將導致重大損失。我敢打賭SVB現在正在祈禱聯準會轉向!SVB今年的財報應該會很有意思。」
William Martin兩個月前開始做空SVB股票,更表示這是他的公司最大的空頭倉位,儘管沒有透露實際賺了多少,不過他說:「這是一場漂亮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