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65歲的C先生,因心房顫動合併心室過速,預計採取手術治療。目前傳統「高頻電氣燒灼術」,不需要注射顯影劑,但手術時間長,擔心長時間麻醉對曾動腦部手術的患者負擔太大;若採用新型「冷凍導管消融術」,雖可縮短手術時間,但碰巧患者對顯影劑過敏,恐無法承受,遂造成治療上的兩難。
「高頻電氣燒灼術」與「冷凍導管消融術」 各有優缺點
新竹臺大分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黃冠智解釋,臨床上常見的「高頻電氣燒灼術」,在術中不會使用顯影劑,是以3D的建模技術,在電燒術中呈現病人的心臟解剖構造,是常見的治療選擇,但缺點則為手術麻醉時間長。
而「冷凍導管消融術」與「高頻電氣燒灼術」成功率相當,且手術時間縮短,可降低病人手術麻醉的風險,但術中須使用顯影劑,來確認球囊與肺靜脈開口的密合度,相對不適合顯影劑過敏的病人,也有可能造成急性腎臟傷害,對於有慢性腎病變病人而言也是一種風險。
「超音波導引技術」零顯影劑 手術時間一樣縮短
黃冠智醫師說明,經由電生理團隊與患者家屬充分討論後,決定利用「超音波導引技術」,進行零顯影劑的心房顫動冷凍導管消融術治療,使用超音波來協助冷凍導管消融術,一方面維持縮短手術時間的優點,另一方面則避免了注射顯影劑的風險,術後C先生也逐漸恢復,回歸正常生活。
手術輔助技術大幅提升 影像及判斷更精確
新竹臺大分院心臟科主任廖敏村說明,過去臨床上做心房顫動的術式,都是利用超音波來協助電燒手術中「心房中膈穿刺」的步驟而已。冷凍導管消融術中,常會使用顯影劑注射來評估肺靜脈回流至左心房的血流是否被冷凍消融術的氣球封堵密合。
而近年來隨著高階超音波機器影像畫質的提升,判斷肺靜脈回流是否已被氣球封堵密合,已經能透過彩色超音波的血流訊號有效評估,不需使用顯影劑,大幅降低對顯影劑過敏、有慢性腎病變病人的手術風險;建議民眾應於術前與醫師充分討論,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