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資產配置,大多數人都會說:「資產配置就是有錢人在做的事?」、「我現在錢不多,資產配置應該跟我沒有關係。」這是多數人對資產配置的印象。簡單來說,資產配置就是把你手上的錢,按照比例,分散到股票、債券、不動產等投資商品,最終達成用更低的風險,獲取穩定的報酬!
到底適用於哪一種資產配置比例?大部分的書籍會介紹以年齡做為區分。舉例來說,以100 或是110 減去你的年齡,當作是股票該配置的資產比例;例如現年40 歲的人,建議股票資產規劃到60% ~ 70%,剩下的30% ~ 40% 搭配美國公債;若是60 歲的人則將股票資產比例降低到40% ~ 50%,債券資產為50% ~ 60%。意思就是,年齡每增加10 歲,股票資產比例就減少10%,改增加10% 的債券資產。
理由是因為年齡越大的人所擁有的資產越多,但可承受風險度越低,越禁不起資產的大幅波動,而且接近甚至已達退休年齡,更無法承受高比例資產在股市中可能高達30% ~ 50% 的跌幅,而債券的配息會是更穩定的投資報酬來源。
雖然這個區分方法也很好,但<ETF存股:股債搭配就能錢滾錢,投資致富不用靠運氣>一書作者雨果的建議略有不同。他認為,判斷需要承受多大的波動風險,實際上是取決於需要用錢的時間,而非年紀。通常股市多頭的時候,願意放比較多的資金在股票市場,賺取較高的獲利,但碰上一次股市30% ~ 50% 的崩跌,資產就會大幅減少,若是發生在接近退休的時候,勢必會影響預計退休的時間,所以專家才會建議,年紀越大越接近退休時,股票資產的持有比例就要越低。
但依照過去數十年的美國股市歷史走勢,股市多頭走勢最短的有5~ 6年,大多數的多頭都長達10年以上的時間,而股市崩跌的期間大約2~3年,就又會恢復多頭走勢。若在退休前的10~15年(如50~65 歲),因為擔心碰上股市大跌,而將股票資產降低到40%~50%,雖然可降低資產波動,卻也降低了投資股市能帶來較高報酬的比例,使整體資產增幅越來越低。
看過去的歷史走勢,股市崩跌時間通常在3年以內就會恢復多頭趨勢,所以只要在需要用錢的時間點往前推5~6年,調整為較保守的資產配置方式即可,如果很不幸在正準備要調整前就碰上大型股災,若順利能在最多3 年內結束跌勢,重新回到多頭趨勢,至少還能有2~3年的時間等股市回漲,等資產從重大損失中恢復到一定程度,再來調整成較保守的資產配置,也就是降低股票比例,增加債券比例。
再以退休金為例,設定的退休金需求年齡若是65 歲,那麼在50歲時並不需要將股票資產比例降低到50%,而可繼續維持在80% 的高波動資產配置比例,多10 年可以追求股市的高獲利機會,直到60 歲時才開始將股票資產比例,每年逐步降低到設定退休後要達到的保守配置方式,譬如股票與債券的資產比例為各50%。
如果是為了10 年後的購屋頭期款做投資,可以在前5 年配置80% 以上的股票資產,接近要買房的最後5 年就逐年降低股票資產比例,甚至在預定買房的前一年就將所有資產調整為全部都是債券或是銀行定存,以確保購屋頭期款不會因為股市大幅波動而受到影響,否則就要有將計畫延後5 年以上的心理準備。雨果認為依據需要用錢的時間來調整資產配置比例,是更符合原則的資產配置比例的調整方式。
最後,雨果建議投資股票市場的資產不要低於總資產的30%,原因是過去多年的低利率年代,美國公債能帶來的利息報酬很低,需要靠股票資產漲幅來帶動整體資產的增長,若股票資產占比太低,整體資產報酬可能會低於通貨膨脹率,這就不再是保守資產配置方式,而是承受了資產貶值的苦果。
另外再以美國股票市場長期年化報酬率有7% ~ 10% 的水準,乘以30% 的資產比例,等同於年化能為整體資產帶來2% ~ 3% 的增幅,剛好可以抵消平均通貨膨脹率2% ~ 3%,其他的債券資產配息就可以安心拿來使用,不至於讓資產因通膨而貶值。
基本的存股法就是利用指數化投資、規劃資產配置方式、與固定條件執行資產再平衡,讓資產在能夠承受的波動與風險範圍內,利用股市與其他投資方式帶來資產增長。這樣的存股方法一點都不複雜也不花時間,每年只需要在銀行定存到期時,統計當時的資產比例,然後調整資產回復到設定好的比例就完成。
以此方式持續執行5 年以上,有很高的機會看到不錯的投資效果,相信也會讓你更有信心持續執行20 年,甚至是50 年,直到退休後都還可用這方法累積投資本金,創造被動收入。
雨果認為,利用台股存股投資的最基本方式就是:將每個月的閒餘資金定期定額買進0050(或006208),再搭配銀行定存,規劃比例做好資產配置。如果想每年進行一次再平衡,就將銀行的現金存一年期定存,等定存到期時就是需要執行再平衡之時,其他時間都不需要管股市變化,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過好自己的生活。
本文來自<ETF存股:股債搭配就能錢滾錢,投資致富不用靠運氣>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