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高壓、精緻澱粉、夜生活等型態讓心血管疾病成為一種氾濫的現代文明病,若已經開始出現胸悶、容易喘等不適症狀,或是檢查出有心血管阻塞風險,可以注重改變生活型態或透過非侵入式治療等積極方式,遠離罹患疾病後所需承受的治療。
心血管疾病預防更勝治療多重慢性病患者福音
心血管阻塞的高風險族群多需要長期透過藥物控制病情,或是以侵入式手術改善阻塞症狀,卻不能從根本改善病症,若生活習慣不開始改變,後續仍有極大可能需再次進行手術治療。而侵入式手術對年長者、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患者等等族群有較大風險,並非每個人的身體情況都能負荷,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林恆旭醫師表示,曾有70多歲的老翁已經進行多次心導管手術,仍無法改善胸悶,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多重慢性病的身體狀況已不適合再承受手術,之後改為透過體外心臟震波治療,經過每週3次、每次30~90分鐘,持續9週療程,增加心肌缺氧部分的血流,之後,胸悶、氣喘等症狀減緩許多。提醒心臟病患者不要拖延病情,定期身體檢查,提高及早發現疾病的機率,配合醫師專業指示調整生活作息或也可以搭配非侵入式療程改善身體症狀,減少手術帶來的風險。
心臟震波 緩解心肌缺氧
體外心臟震波是運用高頻率聲波,將能量聚焦在治療範圍內進行治療,患者在接受治療時與超音波檢查類似,平躺在超音波檢查床上,醫師透過心臟超音波與即時心電圖監測同步導引震波能量至缺氧的心肌,林恆旭醫師表示,高頻震波刺激心臟血管新生,有助於提高血流灌注於心臟,來改善心肌缺氧的情形,根據臨床資料顯示,70%以上患者進行療程後,有明顯緩解改善。
侵入與非侵入式手術功能不同 各有需求者無法完全取代
非侵入式治療雖然不需要麻醉,降低許多手術風險,但是兩者目的與功能不同,無法互相取代。若是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可能需要透過緊急手術疏通血管使血液流通順利,非侵入式手術則是長期以低風險方式增加心臟血流範圍或降低心臟負擔的方式協助改善身體機能。前述治療固然能協助患者脫離險境改善症狀,但根據醫師指示調整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養成良好的飲食及作息,才能遠離疾病威脅的根本之道。
▲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林恆旭醫師與病患說明心血管疾病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