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37歲陳先生,國小4年級癲癇發病,嘗試各種治療方法皆無法改善,被診斷為頑固型癲癇。陳媽媽哽咽表示,成長期間因升學壓力而頻繁發病,甚至出社會後還因為癲癇找工作處處碰壁。
所幸近年來癲癇治療技術進步,無法找到正確癲癇病灶的陳先生,在108年於北榮接受機器人輔助的立體定位腦波電極置入手術(SEEG)後,找到確切致癲病灶位置,經過7次高射頻熱凝損手術電燒病灶,成功改善不正常放電症狀。
頑固型癲癇患者 傳統開顱手術風險高
全國約有20-30萬位癲癇患者,其中高達3成是屬於頑固型癲癇。北榮功能性神經外科醫師李政家表示,頑固型癲癇又稱為藥物難治型癲癇,指的是使用二種以上藥物仍難以有效控制癲癇發作,或是副作用明顯的癲癇患者。
頑固型癲癇若能找到病灶並經由手術治療,就有機會減少癲癇發作,甚至有機會痊癒。不過,北榮癲癇科主任尤香玉醫師表示,像陳先生這樣頑固型癲癇的案例,異常放電點在深處,雖然醫師都知道但卻碰不到,如果要找到放電位置並進行移除,過去需要做開顱手術一層一層由外而內扒開來。
開顱手術本身就有其風險,若要進入大腦深層風險更是相當的大,所幸現在有新技術可以透過機器人來更精準地定位,找到確切病灶後,再經由高射頻熱凝損手術將病灶電燒移除。
李政家醫師表示,藉由新式腦部機器人手術,病人不用再帶著傳統電燒厚重的頭架,而新式機器人手術入針處、標靶點的精準度比傳統更好,對大腦而言1毫米的差距都會有很大的影響,機器人能更精準地定位,且操作時間更快,能減少手術風險、麻醉時間等,提升安全性。
手術小兒癲癇也適用 醫師籲病童應及早治療
北榮自2021年3月引進腦部機器人手術後,已進行了108台手術,分別應用在癲癇病灶切除/毀損術、立體定位腦波電極置入術、深部腦刺激術、腦切片等。李政家醫師表示,其中最小的癲癇收治病人為3歲孩童,小兒癲癇患者只要頭骨是硬的,都可以執行腦部機器人手術。
癲癇患者超過6成,在學齡前就癲癇發病,年紀較小就發作的患者通常都屬於頑固型癲癇,癲癇無預警發作,對學習、生理成長等各層面都會造成嚴重影響。李政家醫師也指出,有些病人害怕手術一直延後手術治療,認為癲癇發作也沒關係,但異常放電未獲得控制漸漸地認知功能、記憶力、計算能力等都會下降。
醫師呼籲,現在微創手術安全性高,不像過去開顱手術有這麼大的風險,建議民眾應及早治療癲癇問題,如果能在12歲前積極接受專業評估與外科手術治療,就能有效減少癲癇發作頻率,維持生活品質。
像受癲癇困擾27年的陳先生,現在也終於可以回到職場工作。尤香玉醫師也呼籲,癲癇是易被歧視、誤解的疾病,但現在有很好的方法能改善癲癇,癲癇患者若能接受治療,其實可以發揮原本的社會功能,也希望病患能及早接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