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我們的文化恐懼年老。我們會刻意迴避長者,就像我們會壓抑對自身老化的覺悟一樣。這麼做是有風險的,因為多數人在年過六十之後,還會活二十、三十,甚至四十年。專家告訴我們,人生要想過得充實豐富,就得增進對自身老化的體認。否認是大敵,這樣就不能為將來的日子做打算,進而漫無意義地恐懼一個可能永遠不會成真的負面未來。這一章的五堂課,便著眼於對變老的體認與調適。
一、變老,遠比你想像的好。不要浪費時間去擔心變老的事,變老可能意味著機會、冒險與成長,把它視為探索,而非終點。
二、假設你需要你的身體一百年。不要再拿「我不在乎能活多久」當作生活習慣不良的藉口了。諸如抽菸、飲食習慣不佳,和久坐不動等行為,不會輕易賜你早死,而會使你蒙受數年甚至是數十年的慢性病。
三、別擔心死亡。別花太多時間煩惱這件事,專家們建議你,要詳加計畫人生最後的旅程。
四、不要與外界失聯。認真看待中年以後的社交孤立威脅,透過新的學習機會及人際關係,和人群保持聯繫。
五、事先計畫你(以及你的父母)要在哪裡生活。別讓恐懼和偏見嚇住你或你的長輩,而不考慮搬到老年生活社區。這次的搬家通常不會限制他們的自由,反而能開啟提高生活品質的機會。
這些課題的基礎是專家教給我的一個普遍性原則——忘了對抗老化這件事吧!除非你過去十年都住在防空洞,否則你一定難以逃離「抗老化藥物」廣告的狂轟濫炸。「醫美文化」正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希望能改造你的臉孔和身體,進而擊敗老化過程。化妝品公司也加入戰局,讓電視頻道充滿各種號稱能還你青春面貌的商品廣告。
對於以上種種,專家們說:「忘了吧!」他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訴我,關於老化的終極課題就是:「不要抗拒它。」他們鼓勵我們接受老化過程,調整我們的活動,來適應正在改變的體能與環境。社會老年病學家為這個過程創造了一個名詞:「有報償的選擇性樂觀」(sel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compensation)。不怕變老的人會選擇他們最珍視的活動,樂觀看待他們的收穫。所謂「報償」,指的是人們能繼續從事喜歡的活動,但他們必須視目前的能力加以調整。這是與對抗老化過程截然不同的概念。
克雷頓.葛林諾以跑步做為比方:
你會習慣的。你知道,如果你不能跑這麼快了,那就放慢點,但還是要跑。盡你所能地,接受或許會遇到限制的事實,只要把它想成:「嗯,至少我可以做到這麼多。」並試著稍微延展極限,這樣你就有持之以恆的動力了。
專家們絕對不輕言放棄。他們跑步、爬山,不靠什麼花招或昂貴的醫療來對抗老化。他們接受事實,並且自我調適。這是營造充實感而非挫折感的好方法,也是每個正在變老的人(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該學會的事。
本文摘選自《如果人生重啟》,商業周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