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順永/台南報導
世界衛生組織全球失智症報告指出,全球平均每3秒鐘就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醫療照護成本達2.8兆美元,台灣目前有超過31萬失智人口,且估計每年會以增加1萬人的速度持續攀升,相對醫療負擔及社會成本也會同步增加。
面對這波來勢洶洶的「失智潮」,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耳蝸與公共衛生中心Frank Lin教授於受邀來台參與論壇時,也發表聽力損失和認知能力下降的全球觀點,包括他與團隊的追蹤研究,以及其他研究團隊各自獨立的研究都發表出相近的結果。即未矯正的聽力損失會加速大腦萎縮與其他大腦的病理性變化。輕度聽力損失會使失智症風險增加一倍,中度損失會使風險增加三倍,聽力嚴重受損的人患失智症的可能性要高出一般人的五倍。
長期關注老人福利及身障者權益的立委吳玉琴即出面呼籲,預防應走在醫療前面,聽篩及助聽器介入對失智或失能的必要的預防措施之一,如能夠提升45歲到64歲這段期間的聽篩率,對降低失智人口將會有幫助,也希望能在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透過預算編列,協助聽力篩檢相關的政策推動。
國民健康署慢性疾病防治組胡怡君科長表示,因應高齡化社會趨勢,國健署參考了世界衛生組織長者整合式照護(ICOPE)策略,也建立了一套包括聽力之「長者功能評估」,建議家中有長輩的民眾,協助長輩每六個月檢測一次「認知、行動、營養、視力、聽力及憂鬱(情緒)」六大能力,希望透過早期發現、及早介入達到延緩失能,讓長輩健康呷百二。
為了更即時發現聽力退化的徵兆,資深聽力師蔡鋕鑫建議,除了從聽力開始發生退化徵兆的50歲開始,每年要做一次聽力檢查之外,也可以搓手指的方式進行初篩,只需要移動到安靜空間,以手指愛心在受測者左右耳旁各搓三下,如果聽不見,就有可能已經存在聽損症狀了,需進一步進行專業聽力檢測或諮詢,避免造成聽力下降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更多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