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一名60多歲男子右耳出現耳鳴、耳悶、聽力下降長達3個月,與妻子溝通不順,經常出現摩擦,赴耳鼻喉科就診竟挖出一條長達2公分耳垢!張益豪醫師在臉書發文表示,耳垢是的主要功能是保護耳朵一般不需要特別清潔,但過多的耳垢可能會導致耳朵悶塞、聽力較差等等現象。
張益豪說明,醫學稱的耳垢,就是民眾說的耳屎,它是「耳道皮膚的分泌物、脫落體、外界髒汙的共同混合物」,耳垢的主要功能是保護耳朵,防止灰塵、細菌和其他微生物進入耳朵深處,同時也有助於保持耳道的適當的潤濕狀態。但是,對於某些人來說,過多過滿的耳垢可能會導致耳朵悶塞、聽力較差等等現象。
一般而言,耳垢不需要特別去清潔,在日常咀嚼、顳頜關節活動的過程中,會有肌肉牽拉的動作,這些動作會使耳垢自動掉出,故不需要頻繁清理,它會自行脫落再被耳道排出。此外,自行挖耳朵容易使外耳道受傷,導致傷口會有組織液體滲出,患者就會覺得更癢、更想去挖而造成惡性循環。而潮濕的環境也創造出讓真菌容易滋生的環境。如果發現自己需要定期清理耳垢,建議定期檢查耳朵,以便及早發現和處理耳道問題。保持耳朵的清潔和健康,有助於預防耳道感染和聽力受損。
耳垢與外耳炎
國軍高雄總醫院岡山分院資料指出,耳垢常造成外耳道的異物感及搔癢感,因此掏挖耳垢是造成急性或慢性外耳道炎常見的原因之一,有糖尿病、尿毒症、白血病或貧血的患者,更忌不當掏挖耳垢,因其本身抵抗力弱,一旦引發外耳道炎,常會引起壞死性外耳道炎(又稱惡性外耳道炎),在治療上非常棘手費時。有嚴重耳道癢的患者最好能造訪醫師以確定病因,畢竟外耳道炎致病因不同因此治療的方式南轅北轍,如:慢性黴菌性外耳道炎以抗黴菌藥膏為主,治療時程為一個月。濕疹性外耳道炎則以類固醇止癢藥水即可,只要症狀緩解就可停藥,若合併其他過敏性疾病,就必須配合其他藥物治療。
有些較硬栓塞性的耳垢取出不易,需以耳清劑浸泡數日後再吸出。另有些栓塞型的耳垢清除後未經數日又開始積滿耳道,此多由於患者之耳道皮膚已喪失清除耳垢的功能。在耳垢清除後,應當以油性耳滴液或耳藥水來保養耳道皮膚。最後再次叮嚀,耵聹可保護耳朵,過度掏挖,耳道表皮容易破損,加上掏耳的扒子沒有經過消毒,可能帶入細菌或黴菌,反而會弄巧成拙。自行清除耳垢時最好以耳用棉籤沾以嬰兒油(若為濕耳則免),輕柔旋轉棉籤來處理,較難清除的耳垢仍需請耳鼻喉科醫師處理為宜,因外耳道表皮非常薄,處理不當極易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