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吃全餐」不只是產婦生產的夢魘,在攝護腺治療也怕「吃全餐」!
宋文瑋醫師/副教授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分享患者在攝護線治療「吃全餐」的案例,男性排尿相關問題成因複雜,攝護腺肥大僅佔部分角色,建議先交由泌尿專科醫師詳細評估,獲得全面資訊再做治療決策。
案例一:七旬大哥因超過百克攝護腺而接受攝護腺動脈栓塞治療,後續因反覆急性尿阻塞而至宋醫師門診評估,檢查後進行內視鏡攝護腺治療,移除大量缺血壞死如爛肉般的攝護腺組織後不再受排尿症狀困擾。
案例二:八旬患者在攝護腺動脈栓塞一年後因排尿不順反覆進出急診與並多次放尿管,最終來到宋醫師門診,檢查發現膀胱殘餘超過400CC尿液並造成腎臟水腫與腎衰竭,經內視鏡攝護腺治療後已不再殘尿,腎功能也恢復八成。
案例三:五十餘歲的大哥因為排尿不順,在診所服用攝護腺、促膀胱收縮等藥物皆無改善,每天服用七顆藥而身心俱疲,外院醫師建議進行攝護腺動脈栓塞治療,大哥到宋醫師門診徵詢第二意見,檢查發現一顆兩公分的膀胱造成排尿阻塞,將結石移除後症狀全解除,已完全不需服藥。
網路資訊發達,但資訊內容似是而非,宋文瑋醫師建議針對男性排尿與攝護腺相關問題可先初步理解以下七點概念:
一、攝護腺肥大未必是排尿不順的主因
排尿過程需要膀胱、攝護腺、尿道等相互協調,除攝護腺肥大外,膀胱收縮異常、括約肌不協調、結石、尿道狹窄等因素也會造成排尿不順,需要泌尿專科醫師詳細檢查與判斷。
二、改變生活習慣可減少許多排尿困擾
許多排尿困擾可透過調整飲水時間、排尿姿勢與方式、膀胱訓練等生活習慣調整而有顯著改善,例如避免睡前飲水就有機會大幅減少夜尿困擾。
三、藥物治療可紓解排尿症狀並降低急性尿阻塞風險
藥物治療可依照需求對攝護腺與膀胱表面受體進行刺激或抑制,也可減少睪固酮的進一步轉換、縮小攝護腺與減少攝護腺出血,研究證實約可縮小18%~28%攝護腺體積。泌尿專科醫師會搭配不同機轉達到更好的療效。
四、內視鏡攝護腺治療為攝護腺肥大標準治療選項
當排尿問題進一步損害其他器官,或是藥物治療已達到極限時,內視鏡攝護腺治療是歐洲泌尿學會治療指引建議的標準治療選項,內視鏡攝護腺治療並不是摘除整顆攝護腺,而是透過內視鏡將攝護腺體積縮小,過程無刀口、無輻射暴露、無意外栓塞周邊器官風險,比起其他療法更顯著改善症狀與生活品質,且能移除攝護腺鈣化並取得組織病理報告。
五、雷射攝護腺內視鏡治療為更安全的選項
雷射攝護腺治療可有效降低手術出血風險與縮短術後復原期間,現今雷射種類眾多,泌尿專科醫師會依照需求選擇,其中「多波光雷射」結合波長1940奈米及波長1470奈米的雷射光束,可分別調控或混合兩種雷射光速進行切割汽化與凝固止血,住院時間短且疼痛輕微,且在統合分析研究中證實此治療不會影響性功能。全身麻醉下可穩定血壓、減少緊張與壓力、控制出血與確保治療視野清晰,治療過程無刀口、無輻射,並可檢查膀胱上皮病變與否。
六、攝護腺動脈栓塞須由泌尿專科醫師評估(國際治療指引強烈建議須由泌尿科評估)
最新版歐洲泌尿學會治療指引建議僅為可接受” 不太理想的治療結果” 病患 (accept less optimal outcomes) 提供栓塞治療選項,原因包含:高達21%攝護腺動脈栓塞患者於兩年內必須接受內視鏡攝護腺治療,攝護腺動脈栓塞比起內視鏡攝護腺治療有較差的生活品質改善與較差的排尿數據表現,動脈栓塞有顯著較高的輻射暴露與極少見但不可忽視的周邊器官意外栓塞風險 (如膀胱、直腸、陰莖等),且目前缺乏長時間追蹤數據支持。
七、期待更多微創治療選項以提升治療多樣性
攝護腺治療有許多微創治療選項可供選擇,例如攝護腺水刀、攝護腺提拉術、攝護腺注射、尿道支架等,可在無輻射暴露與局部麻醉下完成,但目前治療追蹤時間仍不如內視鏡攝護腺治療長期,需等待更多數據累績與發表以支持治療成效。現階段,不論選擇何種治療模式,都強烈建議先經由泌尿專科醫師詳細評估與討論,取得共識後才能安心治療。
下泌尿道症狀常見疾病 。(圖/宋文瑋醫師團隊繪製與提供)
更多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