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到人說用閒錢來投資,我就問是能有多閒?閒錢就不是錢不需要規劃嗎?
與談/台股動態平衡社團 東尼 STOCK lihi2.cc/GuhFn
你一定聽過許多投資方面的勸告說,盡可能用「閒錢」投資。意思是,這筆錢不影響生活、不影響家庭開銷,比較不會被交易以外的壓力逼著要抽銀根,而中斷投資規劃。但如果你希望投資績效更穩定,不會跟著市場大起大落,終究你會發現:用在投資的每一分錢,都需要好好分配,根本沒有什麼錢是可以閒著亂擺,不求表現的。
「閒錢」與「本錢」的差異
一般投資人用來投資的閒錢,都是由薪水開始存,通常是指相對於開銷,還沒花掉的閒置資金。通常把「閒錢」投入市場時,大概也不會有太縝密的思考,就像許多散戶的第一步:聽到什麼好像很賺就投入,最好是 All in 才賺得多,很少考慮到風險管理、策略配置、板塊關聯性等整體性的環節。
也因為沒有配置的概念,這些人很快就會發現,績效怎麼這麼容易被市場影響上上下下?尤其資金越少,績效波動就越大,交易心態就更容易跟著起伏,怎麼都跟我剛開始想的不一樣,原本的規劃便很難繼續做下去。
閒錢也是辛苦賺來的錢啊,所以就算一開始相對沒有壓力,但也難以應對後來的突發狀況,心裡就難受了。所以你會看到,即使從小錢投入定期定額存股,也常常被波動嚇到停手,不然就是存了一陣子發現都不動,就變心中斷去做其他策略。
但同樣程度的波動,為什麼法人等大資金部位能維持穩定,就是讓每一分資金都用在維持整體性的布局:多商品、多策略、多部位,才能讓績效面對波動時更為平穩。差別在於資金規模大小嗎?部分原因或許是的,畢竟像債券不能像零股那樣小額購買,零股也可能會有流動性或滑價的問題。但小資金仍是可以做到資金配置,除了分散到不同商品,你可以為你的資金安排時效性,再去做策略的規劃。
為「閒錢」規劃時效
依照時效性來配置在交易策略,是什麼意思?譬如說我的「動態平衡策略」需要按比例買進好幾檔股票,便有學生問我,是否能用房屋增貸的方式來增加本金來買股。這筆增貸的錢,就是有時效性的錢,除了有時間限制,也只能賺不能賠,那在操作時的心理狀態就會有壓力,這就是本金的時效性。
當你在投資交易的規劃越完整,所有的錢都會按照時效與策略在運作,不會有隨便就能動用花費的「閒錢」。我自己規劃最短期的時效至少也要五年,以避免在還款時遇到暴跌,還不了錢。而時效越長的資金,就能安排到有時間複利效應的策略配置,勝算更大,許多有錢人甚至不只看自己這一代,這就是資產管理的概念。
對許多這幾年才開始接觸的投資人來說,這是一段還沒有辦法想像的時間。但既然進場了,就要趁早建立長期主義的思維,否則就會很快輸掉一切,被抬出市場。金融市場有個不成文的規則,就是沒有後浪推前浪這件事。體能會有巔峰期,但是經驗與智慧是沒有上限的,尤其是經歷市場大小波動還能存活的高手,幾乎都在交易里內化了風險控管的觀念,短期波動內或許賺的沒有少年股神多,但長期一定能活到新一批少年股神進場。
那要怎麼開始呢?如果你才剛起步,除了像前面提到的,將自己的資金做時效性的安排。在這個過渡時期,你可以先練習將資金配置在不同商品的 ETF 以分散投資風險,再進一步研究多商品、多交易策略的佈局。 ETF 只是眾多投資商品之一,策略則是有明確的主觀選股與進出場法則,不要把 ETF 當作是投資的終點,後面還有很多能學的、可賺的,而這就需要持續的學習與投入,才能發揮一個投資人的潛力。
原文來自 : 《玩股網》圖片出處 :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