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針對2024總統大選,現任副總統,亦為民主進步黨黨主席、2024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曾在6月提出要研議補助私立大專校院學生每年2.5萬元學雜費,行政院院會則在6月29日通過「拉近公私立學校學雜費差距及其配套措施方案」,將補助私立大專學雜費每年3.5萬元,拉近公私立大專學雜費的差距,並搭配對公私立大專經濟弱勢學生加碼補助1.5萬至2萬元、全面落實高中職免學費,以及精進就學貸款申貸及還款措施等三項配套措施,減輕學生家長經濟負擔。相關政策預計明年2月上路。當時中國國民黨籍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批評相關政策是「大撒幣」。不過侯友宜今(6)日提出教育政策競選政見,則喊出了補助就讀私立大專校院學生學雜費,逐年將補助3.5萬元增至5萬元,比行政院的版本又高出一截。
侯友宜今(6)日在其Facebook上表示,教育是國家之本,關乎台灣下一代人才培育,以及國家、產業與社會的總體發展。然而,我國幼兒教育、108課綱、技職教育、高等教育等面向,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包括:教育經費占比創新低、幼教品質待提升、雙語教學亂象、生源不足導致高教危機、技職教育與產業脫軌、教師薪資福利待提升等等。
侯友宜說「孩子的教育不能等」,每一項困境,都深刻影響國家與人才的競爭力,更牽動下一代的未來,改革的腳步,必須立刻展開,若他當選總統上任後,將以11大政策主張,務實解決問題,帶給師生更好的教育環境:
一、提高教育經費編列下限1%,從23%調整至24%,預估成長300億:教育須有充足經費支持,若財政收入成長,教育經費也應按比例成長。
(圖/翻攝自侯友宜Facebook)
二、5歲幼兒教育投資加倍,國教向下延展預備:
1.定額補貼5歲幼兒就讀私幼,再加1萬,加上先前我已提出的「1萬育兒津貼」,加碼共2萬。
2. 重整教保機構體質,健全學習環境,達到「普及」、「優質」、「公共化」。
3. 強化教保人員薪資待遇,專業尊嚴優先照顧。
4. 建立「準公共幼兒園品管機制」,杜絕準公幼現存亂象。
(圖/翻攝自侯友宜Facebook)
三、回歸英語科教學,優化英語學習環境:
1.導正雙語教學亂象,我主張「英語教學回到英語課堂」,真正回歸課綱中的英語教學,務實提升活化英語教學品質,確保學科領域學習成效。
2.教師甄試回到教學與本職學能取向的專業選才。
3.設置中央外師招聘與管理(培訓)專責單位,加強外師品管。
4.加乘投資英語教學及國際教育資源。
(圖/翻攝自侯友宜Facebook)
四、AI教育創新,促進數位平權:
1.公私協力,推動數位平權,整合雲端科技中心、學習扶助、數位學習、AI教育等多元平台資源。
2.補助各縣市整合科技教育資源,導入AI教育資源運用,做為「AI推動教育基地」。
(圖/翻攝自侯友宜Facebook)
五、突破偏鄉教育限制,復甦社區新活力:
1.設置中央強化偏遠地區教育發展的專責單位。
2.代理教師表現優良可延長聘期或放寬再聘。
3.偏遠地區服務優良之代理教師,至少實際服務3年後帶職公費進修師培課程,取得合格教師證後可回任擔任正式教師。
(圖/翻攝自侯友宜Facebook)
六、全面檢討108課綱,檢驗教育妥適性:
立即召開13年未啟動之「全國教育會議」,針對108課綱造成學子負擔、國教向下延伸、高教競爭力與永續創新、提高教師薪資待遇、教師退撫制度、調降班級人數、降低教師工作負擔、行政減量等教育體質問題,進行對話。
(圖/翻攝自侯友宜Facebook)
七、技職引領未來、重現頂尖榮光:
1.「安心實習、安定學業」:技術型高中、普通高中、綜合高中之專業型課程的實習實驗費及雜費全免。
2.「政府挺企業、企業挺技職」,民間企業捐贈技職學校,含現金、設備,依照捐贈類別,最高可抵減營利事業所得稅100%,促進民間參與技職教育。
(圖/翻攝自侯友宜Facebook)
八、支持大學自主權、追求高教永續:
1. 支持「大學自主權」,確保大學人事、經費及學術自主。
2.「大學學費合理化」,提升公部門之高教經費挹注,並擴大弱勢學生補助。
3. 逐年縮短公私立學雜費差距,定額補助就讀私立大專校院學生學雜費,逐年將補助3.5萬元增至5萬元。
4.擴大吸引境外生來台就讀。
(圖/翻攝自侯友宜Facebook)
九、學貸免息,政府挺你:
免繳本息的寬限期,從畢業一年延長為畢業二年,由政府負擔,減少新鮮人壓力,支持生涯轉換適應與職涯體會探索。
(圖/翻攝自侯友宜Facebook)
十、穩定教師待遇與福利,恢弘尊師重道:
1.提高教師待遇、福利與加給,建立制度化定期調整機制。
2.依法撥補足額年金,確保公教安心年金永續,教師獲得尊嚴、合理對待。
(圖/翻攝自侯友宜Facebook)
十一、擴大終身教育經費,鼓勵終身學習:
1.倍增終身教育經費,四年共增加30億元。
2.整合終身教育據點與資源,擴大對終身教育機構與國民終身學習的補助及支持。
(圖/翻攝自侯友宜Facebook)
更多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