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我沒什麼症狀,怎麼會得大腸癌?」、「一定要做人工肛門嗎?」十大癌症死亡率依序為肺癌、肝癌、結直腸癌等,結直腸癌雖為十大死因第三名,但發生率已蟬聯15年居冠。國泰綜合醫院社區護理組個案管理師鄭雅方表示,早期腸癌無明顯症狀,民眾容易輕忽,或是對此疾病不甚了解,疏忽回診的重要性,而拖延到診斷及治療時間,因此整理下述病友常見的迷思,呼籲民眾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Q:排便時沒看到明顯的血,為什麼還要做糞便潛血檢查?
A:實際上,糞便出血是因為排便時摩擦到腫瘤或是出現瘜肉導致間歇性出血,故不會剛好每次採檢都會出血,且免疫法糞便潛血是利用人類血紅蛋白特異性抗體檢測,具有高度敏感性及特異性,篩檢陽性需進一步做腸鏡檢查出血原因,早期發現瘜肉,可有效降低35%死亡率,減少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這些都可透 過篩檢發現,民眾勿過度驚慌失措,或不願相信自覺沒事,篩檢異常,就需配合回診安排腸鏡檢查才是不二法門。
Q:癌症是老人、年紀大才會發生?
A:結直腸癌好發50歲以上民眾,但近年來歐洲發現結直腸癌發病率有年輕化的趨勢,年齡介於20-49歲,亞洲年輕結直腸癌發病率也有顯著增加,台灣每年約增加3.9%,年齡為50歲以下,尤其以男性直腸癌更為顯著。
Q:我都沒什麼症狀,怎麼會得到大腸癌?
A:從生理構造來看大腸,在腹腔內為ㄇ字型構造,從右至左,包括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若是右邊腸癌初期無明顯症狀,等腫瘤阻塞整個腸道管徑,才會開始出現體重減輕、頭暈、走路呼吸喘,抽血發現貧血,進一步做大腸內視鏡檢查才發現腸癌。
Q:以為出血就是痔瘡,怎麼檢查後變成結直腸癌?
A:民眾一開始以為排便出血,直覺會與「便秘」、「痔瘡」聯想在一起,其實日常生活中若「合併」有排便型態改變、大便變細、便祕與腹瀉交替、裏急後重感,這些都是左側腸癌及直腸癌典型症狀,需由醫師評估,進一步安排相關檢查才能釐清是痔瘡或是癌症。
Q:吃素食,就不會得到結直腸癌?
A:素食不等於蔬食,攝取蔬果增加纖維質與維生素,對人體有益,避免選用加工製品(豆製品),其油脂高反而造成身體負擔,建議仍以天然食材為主,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正常作息,才能遠離癌症。
Q:得到結直腸癌就一定會有人工肛門?
A:人工肛門是患者最不能接受的選項,也是延遲就醫的主要原因,常見直腸癌病人,腫瘤靠近肛門口患者,或腫瘤已將整個腸道阻塞,但隨著醫學的發展,手術前可透過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將腫瘤縮小,手術後視狀況先做臨時的人工肛門,讓傷口修復後,再將腸子接回,保留肛門,降低做永久性人工肛門機會。
Q:不檢查都沒事,一檢查就是癌症,這都是命啦?
A:早期診斷,第0期、第1期大腸癌5年存活率平均都超過9成,經大腸內視鏡發現瘜肉切片化驗確立結直腸癌診斷後,醫師會協助安排相關檢查,做癌症期別的判定,根據期別,協助轉介相關科系,進行多科團隊整合照護,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積極處理才能長長久久。
鄭雅方呼籲,大腸直腸癌的防治重點仍是在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才能得到較佳的預後。國民健康署針對50-75歲的國人,每2年提供1次免費的糞便潛血篩檢,異常就趁早做大腸鏡檢查,才能健康腸(長)久。
原文出處:揭開大腸癌 相關迷思 助您腸長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