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投資都怎麼學的?根據國泰世華銀行委託資誠會計師事務進行的財務健康調查顯示,他們訪談超過兩萬人以上,年收入低於百萬的人,統計出來的結果如上面,由於是複選題,所以受訪者也可以全部勾選,那就全部納入計算。有趣的是,我們常常笑散戶不自知,沒有自我投資的研究能力,還要天天當免費仔,在「自己想、自己對」的情況下,通常很容易市場收割,或者遇到詐騙群組,虧錢也是剛好而已,這份統計資料更加真實的呈現事實:自己研究規劃的人,居然有七成,換句話來說,當散戶投資策略或研究方法都不對的情況下,還有這麼多人自己搞,在錯誤的方向上,不管你是散步或奔跑,其實結果都是「閉門造車」,也難怪常常賠錢。
另外第二名是親友推薦,這有42%,這又有什麼問題?如果是親友推薦,通常不是新聞聽來就是理專報牌,再不然就是又聽別的親友推薦,反正推來推去,你也不知道消息正確性,最上游的來源是什麼,如果是公司派放出的假消息呢?或者主力倒貨的利多,那就糗了,怎麼研究也沒用,一樣賠大錢。
通常這都會有一個經典對話,當你覺得親友說的有問題又不好意思拒絕時,會這麼說:「請問這可以買嗎?我會怕啊,再看看好了」
親友:「我會害你嗎?!我自己都買一堆了,當然是有福同享一起賺啊!」
但當你以為敷衍過去就好,隔幾天親友又來了:「上次說的股票你有買嗎?對帳單我看一下」
結果等大家賠錢之後,馬上又切換模式,當你這樣問:「賠錢怎麼辦呢?外面新聞好像都在傳利空,要認賠嗎?」
親友:「我聽老師說,沒事啦,再放一下就回了,現在套牢當作給股市利息錢,再放一下!」
等到又過一陣子,手上虧損20%甚至更高時,確定股票利空還殺跌停板,這時候再去問親友,你會得到:「不要給我壓力啦,我賠更多錢啊!不然怎麼辦?等主力來救啦」...
反正結局都大同小異,包含詐騙也是都如此,最後大家一起被收割。
而第三名是「查詢網路社群討論31%」,這也很好笑,網路社群就是正方與反方的對決,甚至沒有道理可言,而且股市漲什麼就討論什麼,通常也沒什麼基本素養,反正要從裡面學習投資,一切都要靠運氣,畢竟你也不知道網路達人或專家,到底是不是想來害人,,又或者人頭戶被收買引導風向,看來看去,還是一場空。
再來是最後一名,就是大家都不喜歡的理專建議,這個只有20%,顯見大家對於專業機構的建議或素養相當不信任,這也可能是時代演進,網路發達之下,什麼資訊或群組都有,久而久之,也會覺得自己更聰明更厲害,反而是專業機構或理專不被信任,再來一點是,理專都是為了賣產品,嚴格說起來,你的投資績效並不是這麼重要,而基金也不是每一個操盤手都是巴菲特或彼得林區,想要在多空之下,維持長期年化報酬率超過兩成、三成根本是天方夜譚。
還記得我之前在「熟齡人士必買的股票有三種?原來台灣富人近六成都買台股!」提過的嗎?有錢人有六成都買台股,而且年化報酬率都相當亮眼,這些可投資資金超過三千萬以上的富豪,又是如何操盤投資的呢?一樣有資料。
顯然,有錢人跟你想的真的不一樣,這些有錢人有高達57%都是參考專業財富管理機構建議,自行操作有27%,至於家人或親友建議僅有10%,至於全權委託代操只有6%,當然也是要透過財富管理機構,所以其實也算是「參考專業財富管理機構建議」。
靠著自行操作致富,這可想而知啦,畢竟有些人確實是靠投資操盤起家的,累積財富也是靠投資為主,甚至是靠投資開課賺錢,因此自行操作也很合理,此外,當有錢人手上擁有幾千萬資產時,操作肯定也會變得更加保守,以結果而論,有錢人累積可觀的財富資產,靠親友建議真的活不下來(笑),活著到最後的,還是參考專業財富管理機構建議,不然就是真的投資有成,這邊注意一下,有錢人是「參考」,最後操作還是自己來,不是像一般人無腦跟單。
這邊做個小整理,年收入低於百萬的一般人,主要是自己研究搭配親友推薦、網路社群,「諮詢理專或參考專業機構資訊」僅兩成,重點就在於這個「或」,實際上應該也都是理專為主,因為理專是免費諮詢嘛!而投資機構資訊很多都要錢的,免費仔很難付費學習,而且虧更大。反觀有錢人,則是參考專業機構建議為主、自行操作為輔,也難怪兩者獲利成績的差異越來越大。順便補充一下,國泰銀行調查一般人,中信銀行調查有錢人,兩者委託機構都是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標準來自同一家的專業機構,這可信度當然更具參考價值。
同一份資料中,國泰銀行也抓出大部分受訪者的理財通病,比例最高的是無訂定財務目標31%,這其實有很多文獻顯示,如果人不去訂目標,那麼除了沒有努力動機之外,也有很高機率可能會一事無成。
第二名是完全無檢視財務規劃習慣24%,這是延續第一項而來,既然沒有財務目標,自然不可能有財務規劃,就算月光族也沒差,反正對一切都不在乎,當然也不可能調整財務操作或策略。
第三名為帳單遲繳13%,這其實有點算是基本常識,大家都知道信用卡不能陷入循環利率的地獄,但偏偏就是花錢花過頭,這跟前兩名NG行為也息息相關,因為不定財務目標,也沒在財務計畫,花錢花到爽,自然就會出現壞債,當帳單遲繳就會引發更大的財務危機。
至於第四名每個月無樂支出超過四成,第五名金融知識不足仍經常投資,前者是亂花錢,後者是天天當韭菜,那麼你說,這樣還能活嗎?
銀行理專不會告訴你的秘密之媽媽大賠四成退休金
這個標題看起來很聳動,但確實總是在發生,有錢人參考的是專業機構資訊,大家聽的是理專,這並非否定理專,畢竟要取得理專資格,必須考取非常多的金融專業證照,這具有一定難度,但拿到之後呢?回到現實面吧,他們還是得養家糊口,所以賣保單、基金、推薦股票都是正常的,因為你聽到股票就會去下單,貢獻交易手續費,賣保單跟基金可以抽佣金,投資真的沒這麼容易,也不是當了理專就有內線,想像一下,當你成為理專之後,一天有幾百檔股票的內線,又有一堆會議報告跟同行資料參考,光是看完都有問題了,還沒消化就準備九點開盤,服務客戶對於投資的疑難雜症,經過一天摧殘之後,睡覺都來不及了,你認為有多少理專還有時間精進自我?多數人在不具備基本金融素養的狀況下,要嘛就是照單全吃,理專給你投資型保單,就買,推薦什麼熱門股,就買,聽到海外基金報酬超過10%,就買...最後下場就是這樣,一堆退休族大賠四成本金。還有更誇張的,不肖理專引誘客戶購買高風險結構型商品,或者領高配息卻大虧匯率、本金,至於保本型產品真的就只是「保本」,但矛頭不對仍必須停損出場,等你真的虧錢了,理專會拿出風險預告書,表示你已經都看過了,風險自負,拍拍屁股走人。
再慘一點的,直接遇到詐騙集團歸零,還拉了一票親友入坑,所有人愁雲慘霧。還記得澳豐吸金案吧?經過多年「穩定」運作之後,2023年直接一口氣割韭菜,吸金超過千億以上,受害者遍佈各種層級的人,政商名流包含前總統李登輝家族、萬海航運陳柏廷家族、日商DHC、蘇有朋、洪曉蕾都受害,一開始營造穩定本息收益,博取大家信任後再加碼,通常就會一發不可收拾,誰想得到2011年搞到現在的大型基金,超過十年以上的正常運營,年化報酬率設定在8%而已,也並不誇張,主打匯率套利型商品,卻無預警消失,這筆合法虧損的基金更慘。不過人家名流這麼有錢,賠個幾億罵一罵而已,反正其他資產還很多,下次不要碰就可以了,但一般人呢?應該就一世英名毀於一旦了...
到底要聽理專還是靠自己?
呼應文章標題,顯然,聽理專不一定能賺錢,但不靠金融專業的業務,自己投資搞起來,也很難大富大貴。因此正確的態度絕對不是排擠所有理專,而是藉由理專認識投資商品的基礎及獲利方式,只不過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如果你是百年難得一見的投資奇才,那自己研究投資是沒什麼問題,但如果沒有如此的實力及自信,以筆者本身的標準,自行投資研究以及投資成效而言,至少要有十年以上的穩定獲利才能符合標準,如果沒辦法達標,那麼最好還是尋找專業投資機構的建議,只不過你要有能力消化並執行這些策略,才不會搞到最後還是無腦跟單,但也不需要把自己搞到好像財經博士一樣,獲利至上即可,而且還是要有自己的一套投資準則,無論報酬率如何,只要能維持長期穩健即可。
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投資專家或機構,甚至是投資社團興起的主因,不再侷限在投顧才能學習,投顧會員費動輒幾十萬到幾百萬,相對其他管道更加昂貴,因此投資社團才出現,門檻降低了不少,這邊工商一下,玩股網正在進行週年慶,目前玩股網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很多學員都加入不只一個社團,加入兩個社團是基本,加入三個不算多。
這時候你可能就會好奇問說,為啥要加入好幾個社團?是賺不到錢嗎?還是發生什麼事了?實際上並非如此,而是想要賺更多,因為第一個社團已經獲利了,就用獲利再去買第二個社團,至於真的能做到穩定獲利嗎?你也可以參考這篇文章「你要如何做到每年都能從市場撈錢?」獲得一些2024年投資靈感。
原文來自 : 《玩股網》圖片出處 :《年收低於百萬V.S.頂級有錢人,投資該靠自己還是理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