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意識抬頭,隨著碳有價時代的到來,台灣碳權交易所預計在12月22日啟動首批碳權交易,金融和製造業紛紛表示有意參與,包括中鋼等企業計劃購入約500噸碳權。台灣碳權交易所於今年8月正式揭牌,預計在12月22日啟動碳權交易,首批碳權將來自亞洲、非洲和南美洲等7個國家。根據規劃,每噸二氧化碳當量的價格將介於5美元至15美元之間,初期僅限國內法人購買。碳交所規劃每天的交易時間為上午9時至下午3時30分,買方僅限台灣法人。企業購入碳權後,不能在碳交所平台轉售,使用方式則視業者各自需求和供應鏈要求進行安排,未設定碳權的「有效期限」。
隨著台灣碳交所即將啟動首批碳權交易,傳統製造業和半導體業者爭相爭取首批碳權,而包括兆豐金控、合庫金控、第一金控和華南金控在內的公股金融機構也在評估購入碳權,購買量起碼數百噸,用於中和用電、商務旅行等產生的碳排放。此外,國營事業台電和中油表示,由於預算程序的考量,不會參與首批碳權的搶購。然而,中鋼則表示有意爭取碳交所的首筆碳交易,計劃購入約500噸碳權,價格應在5美元至15美元之間,具體金額和數量將視實際媒合情況而定。中鋼購入的碳權將主要用於產品碳中和,同時將根據環境部的碳權交易法案制定方向,進一步規劃碳權的使用。
為了減少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中鋼積極發展低碳和碳中和產品,減碳效果可達25%。同時中鋼為應對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以大帶小的方式推動供應鏈共同減碳,支持22家廠商進行碳管理,初步估計有超過3500噸的減碳潛力。碳交所指出,根據氣候變遷因應法規,國外碳權確實有機會用於抵充碳費,但需等待相關子法的訂定和政策的明確規範。目前而言,首批在碳交所掛牌的國外碳權尚不能抵充國內的碳費,也不能直接用於抵減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國內企業購買首批國外碳權的好處在於實現「碳中和」。
由於鋼價反彈上揚,中鋼(2002)自結11月業績轉虧為盈,達到今年單月的新高,並公布明年1月內銷盤價將全面上漲500~700元/噸。上周五(15日),外資大量購入中鋼4.15萬張,推升股價再創波段新高。法人指出,儘管預期明年首季鋼價仍有小幅調漲的空間,但鋼鐵業的利差相對過去仍處於中間偏低水準。從獲利面來看,成長仍有限,需要進一步觀察利差表現。因此,對中鋼的投資建議仍然是「區間操作」。中鋼11月營收為298.63億元,年減6.73%,月增2.79%。公司自結11月合併稅前盈餘為10.12億元,較去年同期的虧損27.67億元轉虧為盈,創下今年單月的新高。累計前11月稅前盈餘達36.74億元,已超過2020年全年,公司樂觀預期今年全年稅後純益也能「保盈」。
學貸、車貸、房貸,大債時代人人都有債,但你有想過債務也需要管理嗎?懂得運用債務翻轉人生才是決勝點!讓債後重生的黑媽老師帶你重新定義債務、學習債務防止與規劃!現在報名享早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