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COVID-19疫情趨緩,進入後疫情時代,人們的生活漸漸回歸疫情前狀態,大專院校學生也重返校園,從線上教學課程回到線下社群、互動生活,看起來生活已漸漸恢復正常,但大學生卻比疫情前更憂鬱。
根據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諮商全聯會)調查顯示,大學生的憂鬱傾向比疫情前提升了9%,令人相當擔憂。諮商全聯會表示,各界應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若有諮商輔導人員及時從旁協助,並有完整配套的法令政策作為堅實後盾,更可以好好照顧青年學子的心理健康。
大學生憂鬱傾向增9% 最大壓力源是「未來規劃」
今(2023)年11月,諮商全聯會媒體與公共關係委員會召集人胡延薇針對台灣大專院校學生進行「學生壓力調查計畫」,希望了解大學生的生活壓力,提供給教育及心理工作者作為諮商實務上的專業參考,並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政策推動。
總共收集了全國1,706名大專院校學生樣本,結果發現壓力總分最高的前2名為大學3、4年級學生,主要壓力源以「學業壓力」、「未來規劃壓力」為多,其中「未來規劃壓力」更是大學生所有年級生活壓力之首。
另外,比較疫情前後大學生的狀況,大學生的憂鬱傾向更提升了9%。諮商全聯會表示,這次研究結果也突顯大學生正面臨許多議題,對於諮商專業的需求度其實很高。
年輕群諮詢需求大 但輔導人力不足應被重視
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今年8月衛福部推出15-30歲的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3次諮商補助後,截至目前為止已服務約14000人(34000人次),其中高風險的族群占了3成,須協助積極轉介醫療院所進行更專業的治療,這也顯示年輕族群有相當大量的諮商需求。
對於年輕族群的心理健康議題,除了考量將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擴大辦理或增加次數外,諮商全聯會理事胡延薇表示,若將其中18-24歲大學生的經費用來擴充大專校院輔導中心人力,更能給予實務現場真正的助益。
目前大專院校的輔導人力其實相當不足,立委王婉諭指出,同工不同酬的情況也導致人員無法久任的問題,有諮商需求的學生必須在學期初搶先登記,才有可能在學期末獲得諮商服務。
根據《學生輔導法》規定,現在輔導人力與學生的配置是1:1200。諮商全聯會希望能積極推動相關修法,教育部可以將補助比例改為1:900,讓有需要的大學生能得到更即時的協助。
而除了專業心理師的協助外,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陳柏霖教授表示,大學生也可以透過各縣市心理健康促進平台相關的微課程,進行簡單的自我了解與檢測,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
此外,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吳佳儀更提醒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成員也應支持與關心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對於有需要的孩子,鼓勵接受心理諮商、藥物等專業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