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報酬與風險是並存的,想賺高報酬,不可能忽視相對應的風險,隨口都能講兩句警示名言「傾家蕩產」、「家破人亡」來嚇人。如何依個人的狀況,拿捏風險與報酬,再選擇適合自己投資的方式,一直都不容易。
隨著市場更成熟,科技發達,能交易的商品選項也越來越多。400 年前的人買鬱金香球根,400 年後的人買比特幣,都有人大賺,也有人大賠。但在比較不同的投資商品之前,我們先來了解,所謂投資的風險是什麼?
傑西李佛摩曾說,在操作時,要設定價格停損與時間的停損。價格停損也就是本金的虧損,這不難理解,但時間上的停損卻難以察覺。不只是金錢,浪費時間也是虧損。想知道投資哪種商品最危險,哪種商品最安全呢?那就先來看投資人在這些投資商品時,都是怎麼虧損的,甚至這些商品還有獨特的危險性,在交易時需要特別留意。
◉ 股票為何危險:資訊落差,雜訊干擾過多,時間成本無極限
股票是最多投資人參與的熱門投資商品,有長短線不一的交易策略,也有不同的虧損方式。「買低賣高」四個字說起來簡單,卻是 10 人就有 20 種作法。買的低點不是低點,賣的高點也不是高點,就成了追高接刀,所有金錢上的虧損,大概都不脫這個範疇。
但股票還有一項商品特性,特別容易造成追高與殺低的結果,就是資訊落差與雜訊干擾情緒判斷。個股是一間上市櫃企業,在企業與投資人之間,資訊落差便難以避免,「千線萬線不如內線」就是這句話的寫照。
但就算真的有內線,又有多少的可信度呢?不看內線,只看新聞也容易有一窩蜂的現象。上漲時樂觀,大漲時瘋狂,下跌時還可以忍耐,大跌時看到的、聽到的都是壞消息,理智斷線的時候,就這麼砍在最低點。
從時間成本來看,股票原本就很適合長期持有,從第一檔股票台泥在 1962 年上市以來,只要股票沒有變成壁紙,想繼續持有超過 60 年也不無可能。只要殖利率能抵銷通膨,再加上企業本身的成長性,繼續推升股價,是長期投資可行的方向。
但若股價長期盤整,殖利率又低於通膨率,即使「不賣就不賠」,但也已陷入時間上的虧損,不管是套牢、可能是凹單,也可能是無法填息等等各種形式。對於長期持有股票的投資人來說,察覺時間也是成本也很重要。補充一下,ETF 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來檢視,也是同樣以。
◉ 期貨為何危險:槓桿控制不佳、混淆交易商品邏輯
講到被最多投資人公認最危險的投資商品,大概就是期貨了。不是一夕致富,就是傾家蕩產、家破人亡。可是期貨這項商品,原本甚至是被設計用來避險的,中間到底是出了什麼差錯?先簡單介紹一下,期貨可以連接到各種標的,譬如連結到加權指數的台指期、連結個股的個股期,連結原物料、匯率等等,幾乎都有可對應的期貨。
由於未來無法預測,面對不可知的突發事件。期貨被用來避險時,投資人可以投入小筆金額,運用槓桿特性與主要部位對作,來沖消掉可能的風險(選擇權買方也有類似的效果,但連結期貨的商品較多)。
我們用小台指這項商品舉例,要交易一萬七的指數,一點以小台指 50 元計算,想要交易指數,至少也要準備 85 萬。但如果以槓桿操作,只要以 41,750 的保證金就能操作(2023/12 期交所規定保證金資訊),除非帳面低於維持保證金 32,000(換算約虧損 195 點),才需要補足保證金。
如果你只用最小的本金投入,就等於開了超過 20 倍槓桿來交易這項商品。也因為高槓桿,所以波動再小,都會變得非常有感,甚至只要趨勢來了又選錯邊,就需要不斷被追繳補錢,否則就會被斷頭了。
再來,許多投資人是先接觸股票,才來做期貨,也容易把股票的習慣套用到期貨,這就非常危險。股票這項商品並沒有自帶槓桿,只要沒跌到下市變壁紙,有價證券都還是有一定的價值,頂多被卡住一筆資金,付出時間成本的代價。
但期貨有結算日的特性,就算要凹單補保證金,還是會到了要面對現實的一天。不管是趨勢看錯,或是盤整被多空雙巴,補到虧損超過 100% 都有可能。對於原本就想要小錢拚翻身的交易者來說,哪有那麼多錢能補呢,最後也只好認命砍倉或斷頭了。
◉ 選擇權的危險:商品特性靈活複雜,時間價值有感
選擇權商品特性又更為多樣,交易者分為買方賣方,商品又可分買權賣權,根據交易方式:還可分為買買權、買賣權、賣買權、賣賣權這四種。往好處想是有彈性,能做自己想要的交易,但反過來說,越靈活的交易方式也就越複雜,複雜就有可能無法理解風險。前幾年台灣爆發選擇權大屠殺的爭議事件,正確來說,應該是極端價位對賣方的突襲,而非買方。
簡單介紹選擇權買賣方,就像是買彩券與彩券商的關係。買方以小錢買樂透,不容易中獎,中獎了則是獲利翻倍。賣方可以賣很多張彩券來賺錢,但中了一張就要付出高額獎金。這也是為何會說買方風險有限,報酬無限,反之賣方報酬有限,風險無限。但買方就算只損失了「買樂透的小錢」,但依然會是 100% 的虧損,這則是時間價值的影響。當時間逼近結算日,能達成價位的可能性逐漸消失。如同當開獎的那一刻,買彩券的錢再也回不來了。
世界上最危險的投資
投資交易有賺有賠,是幾百年來不變的真理。想賺高報酬就要背負相對應的風險,如何在兩者之間拿捏,就像走鋼索一樣,需要步步為營,小心至上。隨著市場成熟、科技發達,能交易的選項也越來越多。但不論交易商品機制如何設計,最終極,也最常見的風險,從來就是「不了解」。就像諾貝爾發明炸藥是為了礦業,結果被用在戰爭,原本被設計出來避險的槓桿商品,讓不了解的投資人背上更大的風險。
越強大的工具,放在不會用的人手上才可怕。但永遠都不去接觸使用,則是可惜。尤其是經歷過什麼都在跌的大空頭,你應該能體會,當市場不斷變化,能讓不同商品特性相互搭配,才能讓市場吹逆風的時候越來越少,甚至讓槓桿商品發揮原本該具備的避險功能,才能保護你的資產不會被黑天鵝重創,每進步一點,自然也就更安全了。
原文來自 : 《玩股網》圖片出處 :《人類有史以來最危險的投資,每個傾家蕩產的人都犯過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