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許多民眾都知道心臟血管如果狹窄的話,可以透過氣球擴張術、支架來治療,不過它們其實也能運用在泌尿科。臺北榮總泌尿部團隊就引進了新型輸尿管支架系統,為輸尿管狹窄、反覆腎水腫的患者,帶來無創治療新選擇。
輸尿管狹窄傳統治療 常為病人帶來「這些」困擾
輸尿管狹窄可能會引發腎水腫、影響腎功能,若嚴重封閉還需要考慮將狹窄處截斷再重新嫁接,不過臺北榮總泌尿部魏子鈞醫師表示,如果剩餘的輸尿管不夠長,可能需要截取一段腸子來修補,或是將腎臟挪移,甚至需要重新置位,無論是用傳統的剖腹手術,或是達文西微創手術進行治療都會留下傷口。
現在治療上,可以透過內視鏡由尿道經膀胱進入輸尿管,置放「雙J導管」改善輸尿管狹窄、腎水腫問題,不會留下傷口。不過,臺北榮總泌尿部主任黃志賢提到,若需長期置放雙J導管需要定期更換(至少1年1次),因為長期置放可能會有結石、感染等風險,導管也可能會斷在體內引發併發症。
像罹患骨肉瘤的30歲藍先生,由於腫瘤包圍了右側輸尿管,導致輸尿管狹窄、腎臟水腫,必須長期置放雙J導管。但藍先生表示,自己在置放雙J導管後很容易細菌感染,有時半年就要跑到急診處理感染問題,而且雙J導管易摩擦也常讓他出現血尿的情形,不過改用支架後目前追蹤下來都沒有太大的問題。
新一代支架減少結石、感染 長期置放不需頻繁更換
如同心血管狹窄阻塞,可以用心導管做氣球擴張術、置放支架治療,現在輸尿管狹窄阻塞,也能用內視鏡進行氣球擴張與支架置放。魏子鈞醫師表示,過去用於輸尿管的支架容易產生肉芽、贅生物等,但新一代支架表層有生物鍍膜,可以減少這些情況,而且平滑度增加、具備記憶延展功能。
另外,魏子鈞醫師提到,支架可以免除雙J導管對腎臟、膀胱的刺激,減少頻尿、腰酸等症狀,而且在3年內只要位置固定、沒有結石或感染等,定期追蹤即可,現在國際上也有報告表示置放3年以上,甚至10年只要追蹤沒有問題都可以繼續置放。
而且支架也能減少感染問題,黃志賢主任表示,由於雙J導管是中空管子,連接腎、膀胱,細菌很容易就由膀胱長驅直入到腎引發感染,但支架不像雙J導管一樣全段置放,可以減少感染困擾。
不過,魏子鈞醫師表示,雖然新一代支架平滑度增加,能造就日後移除支架的契機,但這也是它的缺點,它比傳統支架更容易產生位移滑動等併發症,置放需要相當的技術與經驗,也需要病人定期追蹤檢測才能減少併發症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