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巴金森氏症為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第二常見神經退化性疾病,台中榮總神經中心郭怡真醫師表示,相較於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可選擇藥物多元,且持續有新藥物的研發,讓藥物釋放效果更為穩定。
關於巴金森氏症的治療,應依醫囑用藥,輔以持續性的運動,更有效地沿延緩退化。郭醫師指出,每位巴金森氏症者的症狀各異,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症狀與生活方式調整用藥。疾病早期,症狀未影響生活功能時,可擇運動復健,如需服用藥物,大多數醫師應會盡量選擇長效型藥物如MAO-B抑制劑或長效型多巴胺協同劑,減少服藥次數,以期增加病患服藥順從性。對於症狀較嚴重或年老者,左旋多巴類藥物會被優先考慮,並建議採用少量多餐(一日三次) ,以減少血液藥物濃度的波動,延緩將來動作併發症發生的時間點。
在疾病中後期,因神經量逐漸減少,腦部無法有效儲存由藥物轉換成的多巴胺來維持恆定的藥效,使用短效型左旋多巴藥物時,病患臨床症狀常隨藥物於血液中的濃度起伏波動,這可能引起異動症狀(藥物濃度過高時)或斷電現象(藥物濃度過低時)。
當患者在多種藥物治療後仍無法有效改善動作併發症時,在國內,可以考慮深腦刺激手術或聚焦超音波治療,在國外,幫浦型藥物亦為常見治療選項。
左旋多巴改良劑型提供更多用藥選擇
改良型的左旋多巴劑型提供更多用藥選擇。常見的「美道普」和「心寧美」雖然是最常用的藥物,但長期使用無法有效減少斷電或異動症等問題。為提升藥效持續性,各國積極研發各式改良劑型,近期健保局核可的「瑞多寧緩釋膠囊」就屬於改良型,具有較長的藥效之左旋多巴,然而,健保給付規定,只有在患者出現動作併發症使用多種藥物療效不佳時方可開立,而且每天最多四顆。在保險可以給付的國家,「多度寧腸凝膠 (Duodopa)」亦為常見的治療選項之一,此種幫浦型藥物,透過小腸管持續穩定地輸送左旋多巴,可有效改善病患症狀的控制。近年美國已核可使用吸入型左旋多巴,做為口服藥效不穩定患者的急救藥物,吸入後10分鐘藥物開始發揮作用,30分鐘後達到最大作用,藥效可持續60分鐘。
改良型的藥劑對使用「美道普」和「心寧美」產生明顯藥效波動的患者,可提供顯著的幫助,然而,這些改良型藥物最大的缺點就是要價不菲。
DBS術後長期效果:各症狀療效不盡相同,顫抖改善效果達74%
深腦刺激術(DBS)是治療巴金森氏病最有效的手術方法之一,透過在腦部的丘腦下核或蒼白球內核區域植入電極,再連接至胸前的脈衝產生器,產生電流以調節腦內異常活動,有效控制運動症狀。手術通常在半麻狀態進行,允許病人在特定階段清醒以評估電刺激治療效果及副作用。
郭醫師分享,根據文獻顯示,DBS手術對病程中期巴金森氏症患者的動作症狀和生活品質改善效果良好,約為30-50%。而且根據DBS術後效果長期追蹤8年的結果顯示,顫抖和肢體僵硬的術後效果能够持續維持得相當不錯,顫抖的改善效果在第一年和第八年均爲74%;肢體僵硬在第一年可改善57%,第八年略微降至44%。然而,動作遲緩的改善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减弱,第一年爲49%,第八年降至22%;至於吞嚥、說話和步態平衡等中軸核心症狀的改善,則相對有限:第一年仍能改善52%,而第八年已無明顯改善效果。
DBS手術的時機、條件和審核標準
考慮進行DBS手術的最佳時機為動作併發症出現並造成生活品質干擾時,經由手術創造治療的第二蜜月期。當巴金森氏病進入晚期,藥物效果已降至30%以下時,手術亦無法有效改善症狀。在病友及醫事團體極力奔走爭取下,台灣健保已給付手術絕大部分的費用,讓經濟程度不一的病友,都有機會接受這項有效的治療,但提出申請的病友們需滿足以下條件:1.屬原發性巴金森病,使用左旋多巴藥物治療相較於完全停藥時需有30%以上症狀的改善;2.發病滿五年,經醫學中心評估為藥物治療一年以上仍無法有效控制症狀或因長期服藥後產生不良反應無法持續服藥者;3.身體其他狀況良好,無失智症和憂鬱症;4.腦部磁振造影檢查不能有明顯的結構病變。
郭醫師解釋政府規定患者在發病後滿五年才能考慮手術,實際上是為了保護患者,特別是針對非典型巴金森症患者。多數非典型患者在五年後症狀明顯惡化,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當服藥無法改善症狀時,手術效果同樣也會受限。手術主要的功效是改善藥物治療無法有效改善的異動、斷電等動作併發症,在已服用多種藥物但每次服藥藥效都無法超過四個小時的病友,用較少的藥物但更有效率的延長每次服藥的藥氣。雖然總體而言DBS手術效果良好,但有文獻指出,部分病人在手術後可能出現語言流暢度下降或憂鬱等狀況,因此不是所有患者都適合接受手術。
DBS手術的醫療新發展
一、術後深腦訊號監測 - 感知性腦深部神經刺激器
感知性腦深部神經刺激器Percepts系統可監測記錄患者腦部電訊號的變化,提供長達六十天的紀錄,協助醫生經由紀錄調整治療,選擇更理想的刺激位點及模式,提升效果。
二、方向性刺激電極
傳統電極在腦部刺激位點產生的是圓球形的治療電場,新型的電極可以將刺激的電量集中在刺激位點周圍的特定方向,經由電場塑形,將電量集中至目標核區,並經由減少因電量刺激到相鄰結構所產生的副作用,進一步提升治療成效。
台灣巴金森氏症新藥研究不落人後 已進入二期臨床
郭醫師提醒,為維持症狀的穩定控制,患者不宜自行調藥或停藥,應在醫療人員評估下調整藥物,有狀況可做記錄,回診時與醫生討論,照護通則就是避免跌倒、嗆咳、按時服藥,不要誤信偏方,。
R基金會董事中山醫學大學何應瑞教授分享,巴金森氏症罹病人口日益增加,新藥物研發刻不容緩,其研發團隊研究發現,C100可治療巴金森氏失智症,該藥物已獲得美國FDA及臺灣食藥署審核通過,目前正開展新藥二期臨床試驗,對該試驗有興趣者,可徑行聯繫中國醫、台大醫院、高雄長庚神經內科進行診察評估。
文章來源:RBI 瑞金抗齡照護研究教育基金會
審稿/郭怡真醫師 台中榮總神經醫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