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日頻繁躍上國際媒體版面,先是「世界三大經濟體寶座讓位」,然後是「日圓兌美元創下三十年新低」,不禁讓人想問,當年為了實現經濟成長目標而大行「量化寬鬆」政策的日本,十餘年後為什麼經濟不見好轉,反倒陷入衰退?
日本在1990年代初發生泡沫經濟後,民眾消費意願低落、物價持續下跌,陷入長期通縮與經濟停滯,為了帶領日本走出低谷、挽救日本沉寂多年的經濟困局,時任首相安倍晉三在2012年以「安倍經濟學」為名推出安倍三箭,分別是貨幣寬鬆、擴大財政支出與經濟成長戰略。
在政策推動下,日本至今仍施行量化寬鬆政策,十餘年間大舉印鈔,降低幣值、削弱了日圓。日本政府與央行設想,低利的環境與便宜的日圓有利日本企業透過出口賺外匯,一旦日本企業的營收提升,進而帶動薪資調漲、消費暢旺,長期的通貨緊縮就會結束。
然而,十年過去,日本消費持續低迷,消費者信心指數不見顯著好轉, GDP連兩季呈現負成長,今年更首度被德國超車,掉出世界前三大經濟體之列。
市場人士認為主要原因在於當前世界仍被通膨籠罩,幾乎全世界的物價都在上漲,日本自然難逃其外。近年來,日本企業進貨成本上升,導致輸入性通膨攀升。
日本勞工薪資增速追不上通膨,一般家庭支出裹足不前,內需乏力,儘管通膨攀升,但在國內景氣不好的狀況下,日本央行的量化寬鬆政策仍難以收手更遑論轉向,處境可說是進退兩難,既無法升息,也無法量化寬鬆。
美國處於升息循環週期,但日本仍繼續維持負利、量化寬鬆政策之際,兩國間的利率拉大,致使資金流向高利率的美元,資金外逃,使日圓面臨更龐大的貶值壓力。
然而市場有另一派見解,表示日股強勁的表現是日本經濟將迎反轉的跡象,是否真是如此,若從股市與實體經濟所呈現的落差來看,或許反映的是日本的復甦步伐還不是很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