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想卡位降息反彈賺價差,怎知滿手債券,眼睜睜看台股兩萬點😭 反彈力道差這麼多,是聯準會的鍋,或是主力還沒歸隊?
聯準會主席鮑爾日前在國會聽證會表示,就目前經濟強勁成長、勞動市場穩健,且在抑制通貨膨脹方面持續取得進展。聯準會「能夠且將會」在今年內開始調降主要借貸利率。再對照 2 月非同報告顯示勞動市場降溫,市場則推估 6 月降息可能性大增。
而在停止降息到升息的這段期間,債券市場火熱。根據投信投顧公會統計,2018 ~2022 年,國內債券 ETF 基金規模均維持在約 1.1 ~ 1.3 兆元,2023 年暴衝逾 8,000 億元,大幅成長近 7 成,整體債券 ETF 基金站上 2 兆元大關;今年才過兩個多月,規模再增加超過 2,000 億元。千億元以上也來到六檔,規模前三大由投資等級長債包辦,其中元大美債以1,711億元最高。
資金湧入債券市場,漲幅仍然有限,看似觀望降息行情發動,但還有兩個難關要克服,要這就由 2008 年的一個關鍵變化說起。
以 2008 年為分界,在那之前,美國公債佔 GDP 約六成,政府還可以存錢下來,經濟也比較穩定。但金融海嘯後,怕全世界經濟從此一蹶不振,美國政府大量建設,舉債比也持續提高,2012 年時公債與 GDP 比達到 100%,2020 年受疫情影響大幅舉債,美國公債佔GDP接近 120%,政府賺 10 塊錢卻負債12塊,收支沒辦法平衡,只好繼續借錢。
高盛預估到 2053 年,美國公債可能會衝到 GDP 的 180%。美國銀行也發表看法,目前美債規模大概是 33 兆美元,預計十年有機會成長到50兆以上規模,主因是為了還債。代表美國以債養債,而且超過每年收入會越來越嚴重。
美國持續發債,不怕倒閉或債留子孫?
現在世界上的儲備貨幣是美元,所以債務還沒爆掉以前,美國都可以持續舉債,政府借錢就等於是在幫市場輸血,借的錢越多,也可以幫助經濟成長,企業獲利隨之增加,政府稅收就跟著變多,在這樣的循環之下,如果美國政府不舉債,反而可能造成經濟衰退。
此外,美國GDP有七成來自內需消費,如果經濟不好,大家沒錢也很難消費,政府發行更多美債,補助所有企業跟老百姓花錢,美國GDP就撐起來了,經濟就成長了。所以美國想維持經濟,就要砸更多錢進入市場,而且不得不舉債。
停止升息,為何麼債券還沒開始漲?
2023 年明明已經停止升息,但為什麼債券還是沒有開始漲?但對比 2021 年還在 0 利率,債券不只沒漲還一直下殺,這就形成認知的迷思,可見升、降息雖然理論上可以參考,但是遇到這幾年的行情,已經不是鐵則。從總經角度來看,有兩個現象可以提供你思考:
美債規模才是重點
美國聯準會在 2020 年疫情以前,持有美債差不多是2兆美元,但是疫情當下為了救市,一口氣買到 4 兆的規模,還一路買到 2022 年接近 6 兆,為什麼都沒用?
其實不是沒用,是美國政府缺錢要刺激經濟跟發展建設,所以發債太多了,根本買不回來,聯準會買 2 兆回來,但是美債多出 10 兆,而且 2022 年升息縮表後,聯準會也一直降低美債部位。當美債一直發行,聯準會又不收,當然美債的價格就跌多漲少。
全球前十大國家減碼美債
美債主要買家除了美國自己,主要買美債前兩大買家是日本跟中國。從 2008 年金融海嘯後持續加碼,從 6000 億美元加碼到 2014 年翻倍超過一兆美元,兩個國家就等於兩兆美元。但是 2022 年開始,兩個國家由買轉賣:日本從 1.3 兆美元賣到剩 1 兆美元,中國從 1 兆美元賣到剩 8,000億 美元,兩年拋售超過 5,000 億的美債,直到最近才又開始回補,但回補的量遠不如之前賣掉的量。
(影片來源:【你卡債了嗎】苦等美債反彈力道,原來聯準會停止升息還不夠?)
回歸初心:為何投資美債,如何配置
既然債市反彈不只看聯準會動向,長期供給需求,兩大美債持有國回補力道都還在觀察中,想拼債市反彈作價差,便還有諸多未知變數,一般投資人要如何調整心態,重新審視投資債券的目的?玩股網執行長楚狂人分享自己長期持有美債的經驗,在疫情前就開始配置,作為資產配置的一部分,而非為了拼降息賺價差才投入。所以即使債市因升息下跌套牢,整體資產仍因配置而成長,也不需將注意力都放在聯準會動態上。價格反彈也不會出清所有部位,以整體配置為主。
原文來自 : 《玩股網》圖片出處 :《美股飛天台股兩萬點,債市弱反彈還在山腳⋯⋯不只乾等聯準會,美債主力看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