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村杉/新北報導
59歲的江先生正向、積極、樂觀是抗癌鬥士,也是親友間的好榜樣,不喝咖啡、不喝茶、不喝酒,每天飲水量達2000cc,生活作息規律、飲食清淡健康,但去年4月中風後,同年12月再次中風,導致右半邊手腳麻痺,且隨時會昏厥,以血栓溶解劑與藥物治療皆無法改善,多家醫院醫師都告知「栓塞位置太深、手術可能再次中風,建議不要開刀」,讓家人十分擔心,所幸找到在神經血管介入性治療的權威陳啟仁醫師,成功完成顱內椎動脈血管支架置放術,如今江先生已完全擺脫手腳麻痺,也擺脫了隨時會昏厥的危險。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放射診斷科陳啟仁醫師表示,有腦中風病史的病人,再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比一般人高10倍,頭頸動脈狹窄程度若大於70%,也有再中風的可能。顱內血管嚴重狹窄,且經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會建議考慮以支架治療來大幅降低再中風的機率。
病人江先生顱內椎動脈左邊完全堵塞、右邊嚴重狹窄且位置很深,越深的位置越難處理,但是若不做手術,又難以預防再次中風,所以經過評估,建議要做顱內椎動脈血管支架置放手術。手術時搭配微導管照的高解析度影像,發現導絲無法穿過的原因還有堵塞盲點,血液流向則是從盲點旁的小廻路通過而到遠方,後來將導絲繞過盲點,不斷施轉並條飾導絲前端形狀,終於在多次嘗式下順利放置支架。
江先生說,當時找很多不同醫院的醫師,都表示栓塞狹窄的位置太深了,也有醫師告知根據最新研究,做手術和吃藥的兩年復發率是一樣的,建議能吃藥就吃藥。「我暈的狀況太嚴重了,一般坐著也隨時會昏厥,所以我只能靠意志力撐著,不敢一個人待著,走路、爬山路線都要走大馬路,而且是救護車能到達的地方。身體狀況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但我不想放棄,畢竟我經歷過鼻咽癌、腎臟癌,都走過來了,我相信一定會找到能治療我的醫師。」
要是突然昏了,沒人發現,都不敢想像會發生什麼事,在這樣危機籠罩下,為了擺脫每天的膽顫心驚,工程師出身的江先生秉持科技人鑽研的精神,查找相關的手術資訊,看到陳啟仁醫師在個人FB張貼許多手術個案分享時,會依照片推估血管比例,並與自己的血管進行比對參照。江先生說:「我發現陳醫師做的很多手術都比我的疾病還難,還有比我的栓塞血管再細的病人他都能處理,我就打算拼了」。
陳啟仁醫師表示,顱內血管狹窄的因素包含高齡、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抽菸、遺傳家族史,近年腦血管疾病一直有年輕化趨勢,建議45歲以上民眾,可做腦血管磁振造影檢查,及早發現與預防疾病,若無異常,之後每2至3年追蹤即可;平常則需注意腦中風前兆,如暈眩、說話困難、突然視力模糊、肢體麻痺、喪失平衡感、流口水等,即時就醫治療可提升癒後表現。
更多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