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證券業務員在今年農曆年前,評估「萬八」高點最好是空手或減碼為宜,但年後我依舊持續加碼看好個股...
還記得五年前,台股流傳一段俗諺嗎?當加權指數破萬點,就是崩盤預兆,你必須要空手或減碼,否則就會重傷。
時至今日,萬點以上已成常態,兩萬更是日常,在那句俗諺的時空背景下,當時是2018年,因為距離2007年金融海嘯已經超過十年週期,加上金融海嘯以前的台股,確實碰到萬點就會走弱拉回,這也變成一個技術面的通則。
萬點通則已失靈
不過這個通則卻在2018年以後被打破,因為2017年到2018年就出現一年多的「萬點行情」,當時中美貿易戰惡化之後才隨著全球股市而拉回。接著又在2019年回到萬點,實際上距離中美貿易戰也差不到半年,萬點行情維持到2020年三月,也就是最近一次的疫情爆發導致崩盤。疫情下殺之後,隨著全球QE大啟動,即便台灣降息沒這麼誇張,依舊受到資金效應帶動,所以一個月的時間內,2020年四月的台股迅速從跌破萬點止血又重返萬點以上,這次直接頭也不回,一路漲到今天,都破兩萬點了...
整理一下,實際上在市場第一次恐慌空手之際至今,不知不覺中,已出現三次的萬點以上,而且一次比一次長,而三次拉回都是出現全球大利空,否則多頭氣長,如果真的有人在2017年開始空手,那就真的難看了,甚至是一路放空到現在,恐怕也是家破人亡,並沒有出現什麼「大賣空」行情。
說到這邊,你應該不難發現,台股長期就是一直往上走,但這個兩萬點到底背後的意義是什麼?我們先看看公式。
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 =(當期總發行市值 / 基值)× 基期指數
所以你有看到一個重點了嗎?這是一個「指數」,那不是單純的「點數」。這個起算點是1966年,把當年的總市值及指數設定成「100」,所以如果隔年台股下殺導致市值蒸發,那就會低於100,但台股市值越來越高,就會超過100,總之,100是一個相對值,所以目前20000點,其實可以解釋成「現在」比1966年的台股成長200倍。
近一步延伸,如果台股市值沒有上升,那麼上市公司持續增加,讓市場更多熱錢湧入,那麼一樣可以達到推升指數的效果,這個就是為何股市通膨的主因,當上市公司的股價跟著獲利及通膨成長,加上一堆公司持續上市,那麼台股指數在正常情況下,要殺也是難事,更何況政府近年積極輔導中小企業上市,甚至降低這種創櫃板的進入門檻,也開放更多自然人去投資,某種程度上而言,這就是台股持續成長的重要動能,因為即便上市公司的股價沒有動靜而帶動總市值成長,新血加入依舊可以推升指數的基期動能。
截至目前為止,台股上市公司已經來到986家,政府在疫情後也更加積極輔導上櫃股轉上市、興櫃股上市,所以未來的加權指數越來越高,這不用意外。
加權指數有BUG?
加權指數(0000) 技術分析
加權指數衝上2022年前高是在2024年二月出現,三月則更上一層樓進入「兩萬」,再次強調一件事,這個就是通膨以及上市家數持續增加的結果,所以如果還單純認為兩萬點不要投資的人,這種空手思維就真的很危險,甚至比「把錢放在定存」更加糟糕,因為現金已經無法稱王,熱錢已經過多,加上現今沒辦法滋生利息,笑定存輸給通膨,但至少定存在銀行還有微薄利息,兩者拿來對比,持續看空的人才是真正危險,當然啦,這邊指的都是長期趨勢,你不要用什麼一天、三天的短線思維來辯爭,用台股1966年至今的加權指數來回測,幾天走空,甚至是幾年行情走空,也是小巫見大巫而已,實際上毫無意義。
不過加權指數實際上還是有缺陷,因為股市有一個很詭譎的「除權息」,簡單來說,只要上市櫃公司想要配發股息給股東,那麼除了提列公司獲利之外,市場成交價也必須被扣除相對應的「股價」,這顯然不合理吧?明明市場交易股價跟著行情走,結果公司分紅給股東還被扣市值,對投資人而言,根本就是被剝兩層皮,因為投資人不僅是股東權益減少,也被市場莫名「消耗」行情,但這件事已經成為常態,所以加權指數一直被這個詭譎的機制損耗。
打個比方來講,如果你今年買了一套1,000萬的房子收租,隔年市場行情變成1,100萬好了,但政府告訴你,因為今年收租賺了60萬,所以1,100萬的市值要自動扣除60萬,房價自動變成1,040萬,這合理嗎?想想你就能理解,為什麼我說台股除權息要扣股價是一件怪事。
所以更進階的投資人,其實除了加權指數會看,也更重視「加權報酬指數」,這個指數就是把不合理的「除權息」還原回去股價,你就能更清楚真正的行情。
加權指數的不同思維
加權報酬指(IR0001) 技術分析
打開加權報酬指數來看,前面我們還在說兩萬好猛、好棒,結果其實現在早就超過四萬點啦!如果用1966年100當作一個基期對照,現在的漲幅已經超過400倍,這個通膨更可怕,再以最近一次的崩盤來看,2022年十月台股最低點,還原加權報酬指數差不多在26,286.65點,如果只看加權指數而不斷鼓催萬點就是高點的人,恐怕看到這個數值將更加崩潰,因為這個可不只是一萬點而已,直接出現「四倍」衝擊,加權指數「兩萬點」成為目前台股天花板,結果反而只是還原加權報酬指數的樓地板...
說好聽一點,股市如果都沒有扣除市值發展下去,這個會不會造成金融秩序失控?甚至想買大盤的人也都買不起了,所以全世界的政府才會利用除權息「扣除股價」,藉此壓抑股價及市值不要暴衝,而股息發越多的公司就被政府扣更多市值,其實變相也會形成風險管控的政策,因為不良企業如果想利用亂發錢拉攏股東,而股價都沒有相對應被扣除,假設成交市價是每股50元好了,結果這家公司把所有資金都拿出來發,所以現金股息發出100元給股東,其實就會形成掏空,因為股價依舊維持在50元,公司卻把100元全部發出去,如果真的敢這樣發出去,理論上,股價會在除息日變成「負50元」,投資人買股票反而拿到更多交割款,這個你敢信?
所以稍微整理結論,以後你再聽到萬點就是高點這句話,也就不用這麼擔心,反而可以視為一個「反指標訊號」,因為無腦亂空的人總會得到教訓(笑)。真正的重點還是在投資選股,如果是買大盤的人,就是買加權指數成長。另外投資個股的人,不管大盤位階如何,永遠都有成長股跟地雷股,所以萬點不萬點的,如果投資個股,關係並沒有這麼大,因為會輸的就是會輸,能贏錢的不管大盤一萬點還是十萬點,照樣能賺錢,甚至隨著通膨加劇而越贏越多錢,就如同我的證券業務員在今年農曆年前,評估「萬八」高點最好是空手或減碼為宜,但年後我依舊持續加碼看好個股,當然,現在已經來到兩萬,我也成為台股通膨的最大受惠者,而不是通膨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