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是2023年前十月整體規模就已經來到7.4兆元人民幣,換算新台幣是32.7兆元,這塊餅遠比台灣市場更大...
統一(1216) 技術分析
2024年元月,還記得我當時發了一篇「統一2023年EPS及2024年配息先幫你算了!為何2024年便宜價是75元?」,當時我提到大戶籌碼很穩定,本益比跟EPS狀況也不錯,當時預估保守版股息是2.65-3.15元,現在公布結果,2024年即將配發現金3元,全年EPS是3.23元,整體來看確實還是一如繼往的「牛皮」。但如果看看股價,一月最低來到70.3元,結果當時我發文說合理計算的底部是75元,時間拉到現在呢?這股價沒得唬爛,你們都有眼睛可以看到,目前季線就是逐漸往75元邁進,而股價也在年後開始反彈,前高出現在78元,目前也在76元附近,如果你看過我發文之後,就會知道這一切只是正常發揮而已,對比當時一堆專家說下殺就要賣,持續看壞統一,現在回測之後,我想這一切是「溢於言表」。
時間來到四月份,第一季營收也即將開出,恰逢三月才剛開完法說會而已,我們就持續來展望第二季的發展吧。
籌碼面有無改變?
統一(1216) 大戶籌碼
到底年初跟現在的籌碼面有無改變?實際上可以看到外資持續賣超,但投信買盤一路接回來,至於400張大戶依舊維持在九成以上持股,其中千張大戶持有86%,你就知道這些有錢人多愛買統一了,根據集保中心最新統計數據來看,千張大戶的總人數是467人,。
基本面又是如何?
統一2022年EPS是3.02元,但2023年卻超額配息,每股配發現金3.15元,配息率是破百的104.3%,這個會影響到帳上現金流嗎?如果從最新年報來看,2023年年初是現金969.9億元,到了年底居然成長到1,008.6億元,股息發放179億、資本支出295億都遠比2022年更高,結果帳上現金居然還能越賺越多,2024年預計配發每股現金3元,幫大家換算流通股數之後,今年股息發放會有接近170.5億元的支出,可以看到企業經營體質還是很健全,白話文就是「公司還有一堆錢」,隨時想併購還是擴廠都不會造成過大的營運壓力。
再從轉投資金雞母來看,統一超商當然是最強霸主,2023年貢獻73.94億元的投資收益,相較2022年41.89億是接近八成的年增,你就知道統一超有多厲害。第二名則是開曼統一,2023年貢獻69.96億元的投資收益,這已逼近統一超的貢獻份額,而2022年則是54.15億元,所以開曼統一儼然已經成為集團獲利的「第二隻腳」,其實這個就是中國統一,這是不是很逆勢?明明一堆企業在中國都紛紛停損退場,又面臨巨型股災,結果這統一居然老神在在,甚至獲利還持續往上衝高,其實不用意外,好歹中國人口也有14億,大家每天都要吃飯,而統一就是賣吃的,又開了幾百家的7-11,實際上也不是亂搞有的沒的投資(例如養豬...),所以集團專注食品本業,繳出穩健獲利,其實很正常,搞不好過幾年還可能超車統一超,成為集團最大金雞母呢。
統一 (1216)每月營收
接著是營收變化,年初我發文的時候,其實營收也只到2023年11月而已,時至今日又過了三個月,單月依舊維持雙位數年增,2023年全年營收繳出年增10.73%的佳績。進入2024年就更猛了,前兩個月繳出23.08%,直接衝上兩成大關,也再一次創下同期歷史新高,從本業營運表現來看,確實也跟轉投資金雞母互相呼應出營運動能。
統一2024年的兩大展望?
基本面跟營收看完之後,再來當然要看目前展望,我把重點切成本業跟副業兩塊,本業當然就是原物料,因為公司在2023年的定價策略已經決定「凍漲」,那就不用期待營收繼續衝高,但只要原物料開始回檔,本業獲利就出來了。再來是轉投資收益,重點就要放在中國市場,因為統一超已經是天下皆知,大家都知道台灣、菲律賓、中國要同時擴張,所以獲利穩健成長也沒什麼問題,那麼中國事業體自然就是接下來的重點項目。
黃豆(SOYBEAN) 技術分析
說到食品原物料,最重要的當然是黃小玉,而黃豆用量最大,當然也影響食品公司的獲利。拉開近半年的黃豆期貨報價,最高點就在2023年11月,進入2024年後正式跌破季線,開始一路下跌,雖然近期稍微反彈至季線,但也沒有強勢站上,幾乎貼緊下降趨勢的季線走,這對2024年的統一當然是好消息,因為高價庫存逐漸去化之後,接下來的原物料成本壓力就會趨緩,即便營收沒有出現顯著成長,產品也不漲價,毛利率仍有機會逐漸回升。
第二個重點是中國食品業規模的規模發展,從中國新營養網站的數據來看,2023年前十月的四大食品產值都持續成長,包含如果自2018年開始算起,其實也只有2020年疫情期間出現微幅衰退,分別是農副食品加工業衰退1.5%,酒、飲料和精緻茶製造業衰退2.7%,但在2021年就開始出現報復性反彈,全面成長,前一年衰退最多的酒、飲料和精緻茶製造業在2021年轉為成長10.6%。再回到2023年前十月,中國食品業整體營收已經達到7.4兆元人民幣,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貢獻4.4兆元,食品製造業營收為1.7兆元,酒、飲料和精緻茶1.3兆元。有沒有看到重點在哪?上面這些通通都是統一本業的營運項目,換句話來說,只要整體產值不斷成長,統一繼續維持開發力道,那麼獲利逐漸放大甚至超越統一超貢獻,這當然就不是什麼難事了。
再把話說回來,為何統一成為中國西進的少數成功者?很簡單,民以食為天,中國有14億人口,台灣食品規模目前大概就是新台幣1兆元,但中國光是2023年前十月整體規模就已經來到7.4兆元人民幣,注意喔,這邊的單位是人民幣,換算新台幣是32.7兆元,這塊餅遠比台灣市場更大,當原物料影響台灣本業獲利,這一樣也影響中國地區的貢獻,只要中國食品產值及需求不停往上走,那麼統一中控獲利又有什麼理由會衰退呢?
最後補充一件事,中國2019年的食品公司有8,291家,但2023年九月已經增加到9,695家,不過這些企業都因為原物料關係而導致大幅虧損,這當然也有一些體質不加的公司因此陣亡,所以現在就是在「等」而已,等到原物料下跌,撐到獲利出來,而統一中控又持續開疆闢土,甚至加速7-11店面擴張,重點還特別放在上海、浙江地區,2023年這兩個地方的7-11就虧損超過四億,這些都是為了通路卡位,只要中國7-11店面數開始大幅增加之後,再看到虧損逐漸收斂,那麼統一獲利就有機會「更上一層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