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癌症若經過基因檢測,發現有基因突變,就可以選擇相對應的標靶藥物治療。但不同的癌症之間,其實有可能存在相同的基因突變。隨著基因定序、標靶治療等發展,癌症治療也因此漸漸有了「異病同治」的新觀念。
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張文震說明,傳統癌症概念都是先以位置區分,再依組織特性去細分、命名,但有些是屬於「不特定癌」,它們是不同癌症但是有相同的跨癌別特定基因,只要有同樣的基因突變,即使是不同癌別,也能「同藥異病」治療,就是所謂的「一藥多治」、「異病同治」的新觀念。
從肺癌、乳癌了解 什麼是「跨癌別特定基因」?
以新國病「肺癌」為例,癌細胞的位置就位在肺部,又可以分為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等。台大醫院內科部何肇基教授提到,非小細胞肺癌最常見的基因突變為EGFR,但根據2022台灣晚期肺癌藥物治療共識,其實非小細胞肺癌有9類驅動基因,而今年又會再加入第10類驅動基因。
其中NTRK、BRAF、RET等3個基因屬於「跨癌別特定基因」,顧名思義就是不同癌別中,也有可能會出現同樣的基因突變。癌症患者可以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出是否有這些跨癌別特定基因突變。
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吳教恩表示,像NTRK在神經膠質瘤也有,佔0.6%,BRAF在皮膚的黑色素瘤佔40-60%,所以一開始BRAF標靶藥物是在黑色素瘤做研究,後來甲狀腺癌也有,就把藥物拿來研究,而RET在甲狀腺癌也有,這些跨癌別特定基因突變,不只是在癌症,就算是非癌症的腫瘤中也可能會有。
除了肺癌以外,張文震理事長提到,像是乳癌的BRCA基因也是跨癌別特定基因,卵巢癌、胃癌可能都會有,甚至是男性的攝護腺癌也有可能會有BRCA基因突變。
什麼是「不特定癌」? 有哪些治療困境?
不過,這些跨癌別特定基因突變的患者其實比例並不高,何肇基教授表示,以肺癌來說,BRAF基因突變的佔比在台灣不到1%,RET基因突變也只有1.9%,比例不高、患者數不多,藥物發展相對也較慢。
由於,跨癌別特定基因較少見,因此進行標靶藥物研究時,便找來不同癌別但有相同基因突變的患者,而這些帶有跨癌別特定基因突變的不同癌症,就被統稱為「不特定癌」,並漸漸有了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可進行治療。
何肇基教授提到,以帶有BRAF基因突變的肺癌來說,過去使用化學治療,效果較不理想,但現在有標靶藥物可以使用,有使用標靶藥物的患者其整體存活率是未使用者的2倍。
NGS可找出跨癌別特定基因 將納健保藥物也部分給付
現在衛福部預計今(2024)年5月,將會把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納入健保給付,可將多種基因突變一網打盡,而且較少見的驅動基因標靶藥物,部分也已納入健保給付。
何肇基教授表示,目前RET的標靶藥物還未納入健保給付,主要是因為價格的原因,還在和健保署討論中,但相信未來應該很快陸續會有更多藥物通過健保給付。吳教恩理事也鼓勵,晚期癌症患者不要放棄治療,現在有相對應的藥物能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