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氣候變遷,溫室效應越來越嚴重,各種環保問題層出不窮,影響著未來人類的生活環境,因此,為了下一代人們的幸福著想,各國政府和企業逐漸開始重視ESG永續發展概念,其中,「碳權(Carbon Credit)」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究竟碳權到底是什麼?如何透過碳權的概念去保護地球?且看下文揭曉:
碳權是什麼?
簡單來講「碳權」就是「碳排放權利」的縮寫,設計機制來自碳定價的概念,通常以「公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為單位,1公噸的碳排放量即為1單位,歷史起源於1997年,由各聯合國會員於日本京都共同簽訂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京都議定書》中提及,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準,以保證生態系統的平滑適應、食物的安全生產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碳權是一個大觀念,底下又根據不同概念延伸出相對應的名詞,依照交易市場分為「強制碳市場(Certified emissions reduction)」及「自願碳市場(Voluntary emissions reduction)」:
強制碳市場(Certified emissions reduction)
基於巴黎協定及COP(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締約國會議)會議中承諾的減碳目標,對各簽約國國內實施排碳總量管制(Cap and Trade),根據不同產業的企業,設定相對應的排碳量上限,屬於強制規範碳權。
自願碳市場(Voluntary emissions reduction)
企業主動執行減碳及碳捕捉行動或採用再生能源、投入造林等這類對自然友善的方式,再向國際減碳驗證機構申請認證,獲得碳權。這是沒有上限、且非強制的制度,即使是未被政府管制碳排放量的企業也能參與,屬於自主規範碳權。
依照執行方式不同分為「碳抵換、碳信用(Carbon Credit)」以及「碳排放配額(Carbon Allowance)」:
碳抵換、碳信用(Carbon Credit)
根據台灣環保署「溫室氣體抵換專案管理辦法」中所述,藉由自願實施的減排活動,像是改善製程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透過捕集甲烷移除溫室氣體,或是造林將碳封存,再透過合法機構進行計算並驗證資格,才能獲得相對應的碳權,屬於自願碳市場。
碳排放配額(Carbon Allowance)
由政府發放給企業的排放許可證,統一制定一個總量目標,再根據產業特性不同進行分配。排放量低於配額的企業,便可以販售多餘的排放配額;反之,排放量高於配額的企業,便需要向其他企業購入相對應排放量的配額。這種運作模式被稱為「總量與交易」(Cap and Trade),統稱為碳權交易,屬於強制性市場。
依照運作模式又分為「出售未使用的碳排放權」跟「協助其他組織減少碳排放」:
出售未使用的碳排放權
國家或企業若排碳量未達上限,可將未使用的單位出售給未達減量目標的組織,屬於碳排放配額。
協助其他組織減少碳排放
投資國提供資金或移轉技術,幫助其他國家減碳排放量,並獲得排放減量權證(CERs)或排放減量單位(ERUs),屬於碳抵換。
更多更詳盡的介紹將在下篇文章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