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氣候變遷,溫室效應越來越嚴重,各種環保問題層出不窮,影響著未來人類的生活環境,因此,為了下一代人們的幸福著想,各國政府和企業逐漸開始重視ESG永續發展概念,其中,「碳權(Carbon Credit)」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台灣的相關執行方案為何?該具備什麼樣的資格才能執行?有相關概念股嗎?未來該如何發展呢?且看下文揭曉:
台灣的相關執行方案為何?
台灣《氣候變遷因應法》於2023/2/15上路,將「2050淨零排放」目標入法。由台灣證券交易所、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管理會共同出資的台灣碳權交易所,於2023/8/7正式揭牌,主要業務包含國內及國外碳權交易,再加上碳諮詢與教育訓練。
台灣目前偏向自願碳市場採取「碳抵換」的方式,以國內碳權交易的「自願減量額度交易」,分為林業型專案與非林業型專案;以及「增量抵換額度交易」方面,包括民眾汰換汽機車為電動車、農民汰換老舊農機為電動農機等項目,同時也包含碳稅、碳費的規範,碳稅與碳費是基於「以價制量」的減碳制度,政府透過決定每噸碳的稅額或規費金額,推動企業進行減碳:
碳稅
碳稅是由政府的稅務機構統一向企業徵收碳排放的稅額,是一種增加國庫收入的管道。
碳費
碳費來自2022年4月由行政院通過的《氣候變遷因應法》,該法規定2024年起,由環保署執行第一階段,向每年排碳2.5萬噸的287家企業收費。該筆費用將會專款專用,投入在減碳領域發展,成立氣候基金,或是補助碳捕捉技術、氫能技術發展等項目。
具體實施規範包含:
1.企業被課徵高額碳費,可購買碳權抵減排放量,降低碳費金額。
2.業者開發案在環評被要求需抵減一定比例,可購買碳權完成環評承諾。
3.各企業執行須符合產業供應鏈的自主要求。
台灣碳權交易所於2023年12月上架國際碳權,來自亞洲、非洲、南美洲等地的案場,涵蓋潔淨水源、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和沼氣發電等類型專案。碳權上架首日有27間企業參與,成交價格落於每公噸3.9-12美元之間。
碳權交易該具備什麼樣的資格才能執行?
根據碳交所發布的交易規則,碳權交易對象為本國法人,賣方則可為本國或外國法人,所以一般民眾不能在碳交所開戶、購入碳權,因此延伸出特定職業-「碳權交易師」。
碳權交易師,或稱碳資產管理師,顧名思義,將企業的碳視為資產的一項,須對企業的減碳行動及碳管理策略負責。透過掌握企業的碳排放數據及碳策略,定期為企業執行「組織碳盤查」,根據碳盤查結果及企業減碳目標,制訂減碳策略。對外則應熟悉國內外碳交易法規,國內如減量額度申請方式,碳交所最新動態等,國外則包含各國碳邊境稅制等法規動向,國際碳權認證組織(如Verra, Gold Standard等平台)的動態,以協助企業執行法遵。
此外,若企業計劃購入碳權,或具有碳中和需求,碳管理師會代表企業進行議價談判,與賣家協商交易價格。而購入的碳權須認列於財務報表上,碳管理師應具備會計能力,將碳權的取得成本如實呈現。根據國際交換交易商協會(ISDA)調查,國際間尚未有公認的會計報告標準。
該如何成為碳權交易師?
根據上述所提及的碳權交易師職責內容,碳交所建議取得的國際認證包含:
1. ISO 14064-1(組織型碳盤查):企業碳盤查,供應商碳盤查稽核
2.ISO 14064-2(專案型碳盤查):國內自願減量專案之碳盤查
3.ISO 14067(碳足跡):產品生命週期評估(LCA),碳足跡盤查,碳邊境稅申報使用
4.PAS 2060/ISO 14068-1:企業/產品達成碳中和應具備之基本要求與原則
其他延伸職業包含:
1.國際碳信用額度估價師
2.企業碳權規劃輔導顧問
3.永續金融行業投融資管理者
4.國際碳交易市場的高級交易員
5.國際碳權項目商的高階經理人
6.國際碳中和的主任稽核員
7.獲推薦至國際碳權交易所、國內金融機構、碳排大戶等機構任職
相關概念股介紹
企業若能夠優化製程或有大批林地製造碳匯等減碳措施,都可能成為受惠的碳權概念股。而「碳權概念股」主要包含六大產業(能源、鋼鐵、水泥、玻璃、制磚、水泥)的碳權、、碳盤查(Carbon Footprint Verification)、碳捕捉(Carbon Capture):
碳權-造紙業:華紙(1905)、正隆(1904)、寶隆(1906)、農林(2913)、永豐餘(1907)、榮成(1909)
碳權-ESG水泥:幸福(1108)、台泥(1101)、東泥(1110)、嘉泥(1103)、亞泥(1102)、信大(1109)
碳盤查管理平台:倍力(6874)、資通(2471)、叡揚(6752)、中華電(2412)、遠傳(4904)、上奇(6123)、伊雲谷(6689)、精誠(6214)
碳捕捉:國產(2504)、台塑(1301)、台泥(1101)、永光(1711)、中華化(1727)、東聯(1710)
未來發展及展望
不論是碳權、碳稅或碳費,這些碳定價概念都是為了推動企業減少碳排放而生,希望最終能夠達成碳中和目標。因此,企業不僅需要碳盤查、規劃淨零排放路徑、採用綠能、更換排碳設備等方式,盡可能降低企業本身的溫室氣體排放。針對產業目前無法降低的碳排部分,再尋求購買碳權,以進行碳抵換,直到技術發展足夠改善現況。
碳權的核心理念為透過經濟支持氣候行動,確實能夠幫助往淨零碳排的路上更進一步,但前提是企業先針對自身的業務減少碳排放量,而不是透過以購買低價碳權的方式,逃避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責任,同時清楚了解碳權如何產生,避免支持誇大碳權產生量、無助於改善氣候變遷或忽視當地人權的項目,方能真正減緩氣候變遷,並符合企業的ESG核心理念。
隨著碳交易子法已於8/15生效,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今(28)日透露國內碳權交易最新進度,指出國內碳權交易平台將在10/2正式上路,目前碳交所正在進行相關系統與平台的測試,待國內碳權交易平台啟動後,將使企業減碳更有力。
田建中指出,10月國內碳權交易上架的商品來自多個產業,環境部承認的方法論多達100多種,因此供給方包含製造業、電子業、光電業、化工業,甚至是農業等。
不過田建中也坦言,由於上市公司做決策相對較為謹慎,雖然初期國內碳權的成交量,可能不會如國際碳權熱絡,但一定會有成交,碳交所也會積極媒合買賣雙方。
田建中進一步說明,未來國內的企業可以透過更換LED燈管、更換高效馬達等,向環境部申請核發資源減量額度,再到國內碳權交易平台進行交易,對企業而言就能有買賣碳權的收益,以提高企業減碳意願,形成正向的循環。
田建中說,國內碳權交易最主要的功用與價值,在於廠商擴廠時需購買相對應的碳權作為環評增量抵換。
田建中進一步舉例,廠商擴建新廠會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如果增加100萬噸的排放量,環評則會要求購買十分之一的碳權,也就是10萬噸的碳權,並要有未來10年的相關計畫,否則環評不會通過。
最後,田建中也提到,碳費即將上路,對500家需被強制徵收碳費的排碳大戶而言,國內碳權的法定功能是可以抵換碳費,因此國內碳權啟動後,有助企業加大減碳力道。
還不懂什麼是「碳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