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博喻/綜合報導
由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以下簡稱客基會)主辦的「全球客家串流計畫」(以下簡稱串流計畫)迄今邁入第九屆,自2015年起每年公開徵件遴選,邀請青年朋友進駐國內外客家相關場域進行藝術創作或實踐計畫;將客家傳統精神與符號轉向當代思潮,透過青年行動讓當代客家文化重新定位與發聲。2024年串流計畫共徵選出五組串流者,以「文藝換工/交工」為主題,連結自身專長赴越南、印尼、法屬地與桃園、新竹等地進行實踐計畫。
臺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暨客基會執行長周羿希表示,「串流」將自己視為一種媒介,以自身作為鏈結客家、當代社會與世界的中介者,鼓勵青年思考客家與自己、客家與世界間的各種關係,透過跨域、實踐、對話等行動,深化青年的客家意識與客家認同,讓客家成為種子與養分,持續地涵養青年一生。
臺北都會客青的全球客家大探索
越南駐地𠊎族聚落 巴黎探尋法國屬地客家後裔
「越南客家𠊎族兒歌專輯創作計畫」的徐俊文與林偉恩,是來自臺灣與香港的客籍青年。他們以2019年被列為越南16個極少人口民族之一的𠊎族為計畫對象,前往越南河內、太原、江北等地蹲點研究。徐、林兩人聚焦𠊎族客家語言和文化逐漸消失的現況與保護工作,走訪聚落家戶、茶園、飲食店家,探索𠊎語在當地的使用情況與族群認同,也分享臺北客家出版的繪本和兒童專輯。透過與當地客家人共同融合𠊎語、傳統音樂與日常生活、動植物題材的創作素材,未來可回饋成為越南𠊎族傳承細人仔的兒歌。
「藝術與民族誌--法國屬地客籍者的篳路藍縷」計畫的江凱群,藉由駐地參訪法國屬地的客家社群,進而觀察當代南島語族的生命經歷,探索客家人曾浩蕩跨越大洋洲的生存遷徙敘事。江凱群從全球客家的視角,遠赴法國巴黎與巴比提訪問當地的客家人,至巴黎密特朗圖書館調閱法屬地的歷史檔案文獻。法國的客家社群是全球移民的縮影,期末他將透過視覺藝術、聲音、歌曲、影像民族誌的方法,連結大洋洲豐富的檔案、圖像、客家華人的錄音等,展現法國屬地客家人的生命經驗。
「刺刺的河:印尼 Sungai Duri 的影像散文與自由書寫」計畫藝術家陳含瑜團隊再訪印尼西加里曼丹的百富院(Sungai Duri)進行蹲點研究與參與式藝術創作計畫。「山口洋—百富院」為印尼最大的客家華人居住生活區,年長者使用臺灣現行的注音系統學習中文,主要生活語言為客語,年輕人為了求職而學習中文。含瑜團隊透過與百富院大東華文學校的課程合作,協助學生了解臺灣生活樣貌與語言使用,也記錄在地客語現況與身分認同。在課程中,團隊透過學生的在地之眼,看見當地文化生活的樣貌,將學生的作文與自身拍攝的影像結合,一起走過村莊的角落,完成共同創作計畫。
跨域實踐精彩成果發表
追蹤全球客家串流粉絲專頁
2024年全球客家串流計畫除了三組海外團隊,尚有兩組團隊在臺灣紮根進行二階創作。「渡」計畫的黃珮舒為2016年赴澳洲昆士蘭進行串流計畫之學長姊,此次她將自身作為引渡者,帶著有客家血緣之古箏音樂演奏家吳妍萱,探尋桃園龍潭客家元素,共同創作屬於當代的客家音樂作品。「藏聲之處」計畫的楊宜娟,2017年首度參與串流計畫後,作品馬上被臺灣設計展邀請於隔年展出,此次她將創作陶罐、結合在地聲音與影像製作成裝置,感受客家文化原鄉與出嫁後之轉變。
2024年全球客家串流計畫的5組實踐青年,最後都將回到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進行成果發表,後續更多精彩內容,請至臉書搜尋「全球客家串流計畫」https://www.facebook.com/hakkaprojects。
更多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