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林韋彤報導】在台灣,死亡仍是一個禁忌話題,許多家庭在面對生命的終點時常感到手足無措。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臺大醫院金山分院院長蔡兆勳醫師,透過多年的行醫經驗,深刻體會到這種痛苦,並體認到醫療團隊在這個關鍵時刻肩負的重大責任。他指出,醫療團隊不僅要治療疾病,還應該要提供全方位的照護,涵蓋病人的身心靈健康,並考量到家屬與照顧者的情感需求。
蔡醫師表示:「我們的文化讓人避談死亡,結果是當死亡真正來臨時,我們無法坦然面對,也無法好好道別。」他認為,當病人的病情無法再進行治療時,醫療團隊的任務就是幫助病人以更有尊嚴的方式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他強調:「末期照顧之所以這麼重要,是因為醫療本身總是有極限。如果這部分沒做好,整體醫療就不算成功。唯有圓滿處理這部分,才能避免後續問題。」
從準確評估到悲傷撫慰 六步驟引領病人從恐懼走向平靜
蔡醫師根據豐富的臨床經驗,總結出醫療照顧者在面對臨終病人時常遇到的困境,並將照護過程歸納為「緩和醫療六步驟」。
第一步:準確評估病人的狀況
在臨終照顧中,準確評估病人的病情相當重要。蔡醫師強調,醫療團隊必須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做出精準的判斷,避免過度醫療,確保每一項醫療措施都符合病人的需求。他表示:「醫療人員必須準確評估病人的狀況,特別是在生命進入最後階段時,不能只顧著加大治療強度而忽視病情的實際進展。過度治療會讓病人和家屬承受更多不必要的痛苦,正確的評估和緩解症狀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步:同理和接納的態度
建立信任關係是臨終照顧的核心。醫療人員應理解病人和家屬的感受,接納他們的困難,這樣才能建立起深厚的信任。蔡醫師提出了「蔡十點」,包括「親切打招呼」、「拉近彼此距離」、「積極傾聽」等。他認為,這些方式能幫助醫療人員在照顧過程中與病人及家屬建立深厚的信任,進而更有效地提供照護。
第三步:召開家庭會議
家庭會議是減少意見分歧的重要過程。通過與家屬的充分溝通,醫療團隊可以幫助家屬達成共識,進而在照護過程中避免不必要的糾紛與衝突。蔡醫師強調,醫療人員應避免單方面告知家屬,或只照家屬的意見進行處置,而是要引導他們共同參與決策,這樣才能更融洽地處理好彼此間的分歧。
第四步:減少對病人無益的醫療處置
在病人生命的最後階段,應避免過度醫療造成的痛苦,讓病人能平靜安詳地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蔡醫師指出,當醫療團隊與病人或家屬達成共識後,才能減少對病人無益的過度醫療,提升照護品質,也讓家屬安心。他認為,過度的醫療處置往往會給病人帶來更多痛苦,而這些痛苦是可以避免的。
第五步:面對死亡的五良方
蔡醫師的「五良方」包括了生命回顧與自我肯定、化解衝突矛盾、心願完成、四道人生(道歉、道別、道愛、道謝)、以及心靈成長。他相信,這些步驟能幫助病人在臨終前找到內心的平靜,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死亡。
同時蔡醫師也分享了一個感人的故事:一位年長的阿嬤在丈夫去世後,帶著孫子來到蔡醫師的診間,表達對蔡醫師的深深感謝。她的丈夫不久前在安寧病房平靜離世,孫子特地代表父親來感謝蔡醫師。阿嬤還告訴蔡醫師,未來希望自己也能在同樣的照護下尊嚴地離開,並會在往生後保佑醫師平安。這讓蔡醫師深刻感受到病人及家屬對安寧緩和醫療的信任與依賴。他感慨道:「這樣的感謝對我們來說是最珍貴的肯定,讓我們知道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有意義。」
第六步:悲傷撫慰
在病人過世後,醫療團隊應繼續關注家屬的情感需求,幫助他們走過悲傷的過程。蔡醫師提到的中元普渡法會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每年有數百位曾接受安寧療護的病人家屬回到醫院參加祈福儀式,這不僅是對逝者的悼念,也是家屬對醫療團隊的感謝。他指出,這種持續的悲傷撫慰,不僅有助於家屬的情感康復,也能幫助醫療團隊在工作中找到意義和成就感。
蔡兆勳醫師強調,臨終照顧不僅是醫療團隊的責任,更需要社會的共同努力。他指出,安寧緩和醫療的價值,以及高品質的醫療照顧,必須透過專業醫療人員的培訓與民眾的生命教育來不斷深化,才能真正發揮應有的效果,讓每位病人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獲得應有的尊嚴和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