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全球矚目的《全球塑膠公約》將於年底在韓國展開最終協商,這份公約將為全球治理塑膠廢棄物設下新標準,影響各國環保政策。
台灣作為塑膠生產及使用的大國,儘管回收起步較早,成效名列前茅,為了讓社會大眾及學生,更重視循環經濟的重要性,改變塑膠從「搖籃到墳墓」的線性路徑,轉為「搖籃到搖籃」循環生命週期的思考,聯合報系與中國信託持續推動以企業回收寶特瓶製成客戶愛心傘之外,更進一步,把這個觀念,結合實體塑膠回收標誌,設計成教具及遊戲─「塑學奇兵」,並進行一系列循環經濟師資培訓。
聯合報為學生推出「好讀周報」舉辦新聞導讀與知識擂台賽。同時開放相關學習單供有意願的學校及老師下載,並於今(12)日正式開跑。
中國信託表示,面對「60X40全球減塑」目標(即2040年減少塑膠產量60%),減塑行動刻不容緩!今年中國信託持續支持循環經濟「傘傘發亮」專案,期待發揮金融業的影響力,凝聚企業、同仁及客戶的永續共識,更前進校園培養未來的「消費者」,從小建立減塑的觀念,逐步實現循環經濟與環境永續的目標。
(圖/陳靖宜 攝)
聯合報系永續工作室品牌總監白冰瑩表示:「許多企業投入永續只想做『第一』,或者『唯一』,但推動永續唯有合作,才能讓好事持續發生。」聯合報系攜手中國信託,將循環經濟觀念延伸至校園,同時與大豐環保共同開發「塑學奇兵」教具。透過這些教具及閱讀和遊戲,學生可以輕鬆了解塑膠1-7號標誌和其再製商品,進而認識到自身在循環經濟中的重要角色。「當他們走進便利商店,知道可以選擇使用循環杯,懂得妥善回收養樂多和汽水瓶,他們就會理解,自己也是落實循環經濟的一份子。」白冰瑩補充道。
(圖/陳靖宜 攝)
這場減塑行動不僅僅是個人選擇,更是社會風氣的翻轉。在聯合報、中國信託和願景工程基金會的攜手努力下,台灣正向資源循環、永續共好的未來邁進,為下一代創造更潔淨、永續性的生活環境。
更多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