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歸正傳,高股息ETF其實就是選擇一種主動投資策略,只是操盤公開透明,也告訴投資人會怎麼買,因此買進這類型的ETF還是一種主動投資...
最近高股息ETF開始縮水,大家喜歡用「年化」配息率估算未來收益,也踢到鐵板,這是不是似曾相似?
2020年新冠疫情前,每個人也是都用金融股在估算殖利率,達人專家都很喜歡用每個月買幾張,幾年存到幾百張金融股來設定,每年可以領多少配息。
再往前一點,2010年,當時流行的是買個股,一樣是一筆錢砸下去,或者每個月買一張,一年後就可以月領多少錢,幫自己加薪。
這種無腦投資獲利的把戲,大概五年、十年就會換一種投資商品,工具也是一直變,唯一沒變的是,大家還是喜歡無腦買,無腦獲利,再無腦算出未來可以賺到多少錢,請問投資有可能這麼容易嗎?
以最近大家罵最兇的00929為例,2024年七月發放的月配息高達0.2元,年化股息等於是2.4元,以最新收盤價18.43元換算,年化殖利率是13.02%,結果沒多久,隔一個月開始持股下跌,於是股息就開始縮水,最新公布已經縮水到0.11元,一樣年化股息就變成1.32元,相同收盤價來算,年化殖利率變成7.16%,而股價也從六月高點的21.52元一路回檔到目前的18.43元,下跌幅度達到14.36%,所以這段期間領的股息就變成「左手換右手」。
一樣的時間點,來看看2024年四月上市的00940,六月股價最高是10.38元,而最新股價則下跌到9.55元,不僅如此,六月到九月的月配息都是0.05元,年化股息0.6元,以面額10元來計算也有6%,這是蠻合理的,結果令人震驚的是,十月宣布月配息縮水至0.04元,換算年化殖利率下滑到4.8%,以目前5.03%。
當高股息ETF的股價下殺,卻沒有因此帶來更高的殖利率,這就妙了,你該想到的事是,高股息ETF之所以能配發這麼高的配息,追根究底還是在資本利得,也就是持股上漲後的獲利了結,分一些獲利給大家,其他的就繼續投入,通常高股息ETF並不會把獲利留著當成配息,否則現金過多也會被投資人詬病,這個資訊從投信官網就可以看到答案,也不是我亂扯。
以00929最新公布的資訊來看,股票資產佔比是98.67%,另外有期貨避險部位1.33%,合計起來就100%了,這也表示,有現金也剩沒多少的佔比,所以每個月的月配息,當然不可能從投信身上拿出來配發,有極大機率是賣股變現,那麼持股持續下殺又套牢,持股帳上又無獲利,你以為只有散戶套牢會凹單而已嗎?別想太多,投信一樣會凹單,而且規模更龐大,加上操盤資金本來就是投資人給的,又有保證能拿到手的管理費及手續費,凹起來當然更厲害。再說一件事,大家都說ETF是被動投資,跟著指數比例去買股,但實際上這些指數也是由發行投信向台灣指數公司申請,換句話來說,買賣股票的公式及參數都是投信自己設定的,你覺得真的這樣還是「被動投資」?實際上還是人為。
言歸正傳,高股息ETF其實就是選擇一種主動投資策略,只是操盤公開透明,也告訴投資人會怎麼買,因此買進這類型的ETF還是一種主動投資。
至於如何配置避險?很簡單,既然高股息ETF買的都是特定族群,那就買進不重疊的產業持股搭配,在ETF績效失靈的時候,至少還有不同持股部位有機會輪漲,這個一樣用舉例的方式來說明。
以00929為例,持股完全都是電子股,但扣除台積電,那麼產業搭配就要持有非電金相關的族群,以權值股來看,當然首先要持有台積電,這樣才能避免拉積盤的情況出現,再來是避險部位,以前二十大權值股來來看,中華電、統一、台塑化、長榮屬於非電金相關,也是各產業龍頭,大盤下跌還會成為資金避險股,以產業成長性來看,統一、長榮近況都不錯,就很適合配置。
再來是00940,一樣缺台積電,當然要配置,而ETF目前最大持股是長榮,因此統一就是相對適合搭配的個股。
最後補充一下,很多人會看資本利得,認為資本利得高的ETF就有機會維持高股息,不過也不要做夢了,因為ETF淨值組成中也包含資本利得,無論以實現或未實現都一樣,只要資本利得持續被消耗,操盤績效持續爛,那麼淨值當然就會受損,這就跟拿本金配息是幾乎一樣的意思,而且資本利得持續配發給投資人,也就等於操盤資金會變少,淨值持續減少,股價當然就會跟著下跌,所以這就不能想得太簡單,投資績效才是ETF能維持高股息的最大重點,因此配置不同產業的龍頭,就能形成互補的效果,也能平衡ETF下跌導致配息縮水的窘境,甚至等到高股息持股又止跌回升重新「凹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