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銓財報亮眼、轉單效應發酵,外資連五日大買,股價來到高檔也需注意風險!定存股也該懂得調節,從欣銓到中華電,找出穩健中操作的節奏。
過去曾推薦過欣銓(3264)這檔定存股,除了公司歷年來殖利率幾乎都維持在 5% 左右之外,股價的成長性也相當高,過去即使遇到08年金融海嘯,也依舊有配息。屬於那種「買了不用天天看盤,安心領息」的類型。近期公布了Q1財報,表現相當亮眼!
欣銓的體質好轉,外資持續進場!
先來看財報。欣銓在 2025 年第一季的表現可以說是漂亮:毛利率:35.12%、營益率:24.19%、EPS:1.27 元,呈現雙率雙升。
此外,近期欣銓股價受到部分法人關注,背後也有政策面因素帶來的結構性變化。
隨著美國進一步加強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出口限制,市場出現所謂的「封測白名單」效應。根據產業消息,為了配合美方規範,部分中國大型IC設計公司開始調整封測合作對象,將訂單轉向白名單內的台灣封測業者,包括日月光投控、矽格與欣銓等。
其中,欣銓作為白名單成員之一,也陸續收到轉單需求,且已有部分客戶預先預訂下半年產能,數量相較目前有明顯放大跡象。這類結構性轉單的趨勢,使得法人近幾日持續進場,近五個交易日累計買超共 7,977 張,顯示資金對未來營運展望已有初步反應。
但再好,也要看價格位置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想:「欣銓現在是不是值得追?」
這就是我要提醒的地方了。
欣銓的歷史高點在 88.6 元,如果以去年全年 EPS 4.44 元來估算,回到這個價位時的本益比大約為 20 倍;即便使用今年 Q1 獲利年化後的預估 EPS 來看,估值也來到 17 倍左右。對比封測族群過去市場給的本益比普遍落在 12~15 倍之間,欣銓原本屬於評價偏低的封測股,在 2022 年時甚至曾低於 10 倍本益比。也就是說,當股價接近或突破歷史高點時,等於進入一個「市場可能不再願意給太高評價」的區域,追高的投資人就會面臨評價修正與法人調節的風險。
再者,我們也要記得:公司賺多少錢,才能配多少股息。
若股價漲太快、脫離基本面,殖利率就會明顯下滑,原本「高殖利率」這個優勢也會逐漸喪失。
所以,我自己的操作習慣是這樣:
📌 靠近區間高點,就先減碼,保留資金等待拉回;跌到本益比合理區間,才開始加碼。
📌 如果短期內有高檔爆量,尤其是沒有新的題材支撐時,我會更傾向減碼獲利了結。

定存股不是不能動,只是你要懂得怎麼動
很多人把高殖利率股當成定存,這沒有錯。但如果你願意多一點觀察,就會發現它們其實也有節奏可循,不只是「買了抱著不動」。
像欣銓這種,平常穩穩的,某些時間點還是會被題材拉上來。這時候就是懂得動、該調節的時候。
像之前台積電漲到 1100 多,那時候其實就已經知道川普當選,將對台灣晶片課稅,並開始全球性的關稅。其實就算是存股族,也可以考慮先賣一點,等利空真的出來再接回,幹嘛明知道會跌還傻傻抱著?
順帶一提:中華電也是類似的節奏
講到這,我想到另一檔大家最熟悉的定存股:中華電(2412)。
中華電可說是穩到不能再穩,配息、現金流一向都沒問題,很多人都把它當作退休金配置。但這檔股,其實也可以波段操作。
怎麼說呢?你如果去看技術面會發現:中華電長年走在一個大箱型區間內。而且從過去經驗來看,它想要真正突破這個箱型壓力,平均大約都需要五年的時間。現在從 2022 到現在,也才第三年而已,因此推斷中華電股價可能維持在大箱型區間之間震盪。
再來,它的財報雖然很穩,但其實這幾年並沒有顯著成長。也就是說,它的價值就是「穩」,而不是「成長」。所以當股價來到區間上緣時,對於比較積極型的投資人,又剛好有部分資金存股在中華電時,其實是可以考慮調節做價差的。
穩健中找節奏,定存股也可以很靈活
不管是欣銓、中華電,甚至像台積電這樣的龍頭股,都讓我們看到一個關鍵觀念:即使是定存股,也不是不能動,遇到風險時也可以機靈些。
我記得之前台積電漲到 1100 元的時候,我提醒過一位朋友,川普當選後可能會對台灣晶片課稅,「要不要先賣一點?等利空真的出來後再接回也不遲。」
他當下說:「沒差啦,反正是存股,不用理它。」結果後來股市真的跌了,他眼睜睜把帳上獲利吐回去,事後才說「早知道那時候應該先出一些」。
這個例子一直提醒我,存股不是死抱不放,而是應該在必要時做出調整。特別是在你已經看到前方有風險、估值來到相對高點時,先減碼保留資金,反而是更穩健的做法。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無任何買賣建議,投資人應謹慎評估,風險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