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郡曾是蘋果概念股代表,卻在中國削價競爭下跌出績優股舞台。如今轉向AI伺服器市場,寄望2026翻轉頹勢。轉型故事值得關注,但投資人仍應觀察財報實質改善再出手。
美國宣布對中國輸美商品的整體關稅自145%調降至30%,讓市場一度認定是對等關稅的降溫利多,短線帶動資金回補,股市反彈。然而,另一方面也引發市場對供應鏈競爭格局的再評估。台灣方面,目前稅率雖暫時降至10%,但仍處談判階段。值得關注的是,美國財政部副部長貝森特(Wally Adeyemo)近日指出,「台灣提出了非常好的提案」,此一表態為市場帶來潛在政策利多的預期,也使關稅議題再次成為影響台股的核心變數之一。
但從近期中國PCB相關蘋概供應鏈個股表現來看,包括鵬鼎控股、東山精密等,至今仍未完全回補4月7日稅率消息所造成的空方缺口,顯示即便稅率調降至30%,對中國出口廠商而言,依然構成實質壓力,未見明顯反攻行情。對台灣廠商而言,這樣的發展反倒提供更清晰的觀察路徑:中國雖取得些許緩衝,但高關稅仍是一道現實障礙;而台灣廠的高階技術與穩定出貨力,仍具備實質競爭優勢。投資人無需過度擔憂,但後續仍應觀察政策落地與財報表現是否能反映轉單效益。
在這波關稅調整下,其中一個影響較大的產業就是PCB產業。
根據台灣電路板協會(TPCA)2024年底數據,中國PCB產業產值將達267.9億美元,年增率16.6%,全球市占率提升至32.8%,首次超越台灣,成為全球產值最大的PCB產業。其中以通訊、車用佔比最高,為中國企業擴張與競爭力集中的領域。
然而,隨著近年中國廠商擴產過快、內卷嚴重,從2023年起已有20多家中小PCB企業宣告破產,經歷兩年的產業體質調整,市場價格出現改善跡象。
這樣的產業大局變化中,台郡(6269)是一家極具代表性的個案。過去曾大啃蘋果訂單,單一客戶營收占比一度高達九成,但在中國廠商大舉搶進蘋果供應鏈、價格競爭激烈之下,台郡選擇主動淡出,走上多元布局之路。從放棄蘋果、獲利下修,到如今重新切入AI應用領域,台郡正經歷一場PCB產業轉型的典型過程。
從蘋果核心走向多元轉型
台郡過去營收中高達九成來自蘋果,產品涵蓋手機軟板、天線模組等高附加價值應用。然而隨著搶蘋果訂單的競爭者越來越多,過去市場眼中的「甜蘋果」,如今也變得沒那麼甜了,隨著競爭者變多、價格被壓低,利潤空間也因此流失。為了降低對單一客戶依賴,台郡自2020年後積極推動產品與客戶多元化戰略。
但這項策略在短期內卻帶來實質壓力:新應用的毛利率未及原本手機軟板,且遭遇中國低價競爭者削價搶單。2022至2024年間,台郡的毛利率與營益率出現顯著滑落,市場地位面臨挑戰。
根據財報數據,2022年台郡全年EPS達10.83元,毛利率17.03%、營益率8.81%,表現亮眼。但2023年毛利率降至14.83%、營益率僅剩5%,EPS亦下滑至6.45元。到了2024年,台郡更是出現虧損,全年毛利率僅5.75%、營益率轉為-6.86%,EPS為-2.56元,反映出轉型過渡期以及中國廠商低價搶市所帶來的巨大挑戰。
PCB價格戰與中國企業的洗牌
這段時間內,中國PCB產業大舉擴產,導致供過於求,不僅中低階產品報價大幅下滑,甚至連車用與通訊應用板也面臨降價潮。根據公開資訊,2023年初以來,已有超過20家中小型中國PCB廠破產或重整。雖然產業競爭仍然激烈,但至2025年PCB需求持續成長下,價格壓力已有逐步回穩跡象。
瞄準AI伺服器應用:台郡的第二成長曲線
在傳統通訊應用獲利疲弱的同時,台郡近年來積極轉向AI伺服器與高速傳輸應用市場,開發出具有技術門檻的 MPI/LCP 軟板產品,解決AI伺服器在高頻寬傳輸下的散熱與訊號干擾問題。該技術已進入少量出貨階段,主要供應散熱模組廠商,並與CSP客戶進行產品升級與導入測試。公司預估2026年該應用可望實現營收倍數成長,並成為新一代高毛利產品線。相較於手機軟板,此類產品單價與附加價值皆顯著提升,且市場競爭尚未全面打開,具備技術者將享有先發紅利。
產業洗牌下的重生與轉型契機
台郡的故事正是一則微觀PCB產業結構轉型的縮影。當紅色供應鏈大舉擴張、低價競爭內卷,並透過削價搶單擠壓市場時,老牌台廠如台郡選擇面對困境、調整客戶結構、重押未來應用,而非單靠過去光環生存。然而,這場轉型並不輕鬆。2024年出現虧損,主因在於舊有蘋果相關訂單下滑、新應用尚未放量,加上中國PCB廠商持續削價競爭,壓低市場報價,進一步擠壓台郡的毛利空間。轉型過程中的高研發投入與產能閒置,也使得營收與成本結構同步惡化,反映在毛利率、營益率與EPS全面下滑的財報中。
不過,隨著AI伺服器、高階通訊、車用電子等新需求逐漸浮現,PCB產業正在迎接新一輪的成長動能。而能率先跨越轉型門檻、重新建立獲利模式的企業,正是下一波資本市場將重新評價的主角。台郡,正站在這個拐點的起跑線上。雖然公司對AI應用業務充滿信心,預估2026年將見到成效,但投資人仍需密切觀察財報表現,確認轉型是否實質反映在營收與獲利數字上。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無任何買賣建議,投資人應謹慎評估,風險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