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聯大2023年股價翻倍,卻未見獲利成長,背後主因是高股息ETF買盤推升、市場炒作與題材想像,投資人應留意基本面與匯率、地緣風險等潛在變數。
2023年台灣電子零組件通路商大聯大 ( 3702)的股價上演了一場令人瞠目的飆漲行情。一邊是股價扶搖直上、創下新高;另一邊,公司盈餘(EPS)在2021~2024年間卻沒有明顯成長,甚至呈現下滑趨勢。究竟是哪些因素讓股價脫離基本面狂飆?
股價飛天 VS. 盈利原地踏步
先來看看基本面數據和股價趨勢,到底有多大落差。以下整理了大聯大近幾年的EPS與股價表現:
年度 | 每股盈餘 EPS (新台幣) | 年內股價概況 (約略) |
---|---|---|
2021 | 6.61 元 (歷史新高) | 股價隨半導體景氣走揚,高點約落在 60 元上下 |
2022 | 6.02 元 (次高) | 股價年中一度回落,但全年維持在50~60元區間 |
2023 | 4.59 元 (下滑) | 股價卻狂飆,從年初約50元漲到年底高點接近86元! |
2024 | 4.07 元近5年低點) | 年初續漲至100元後回檔,年底在70元附近震盪 |
可以看到,2021~2022年大聯大EPS處於高峰(6元多),但2023年EPS降至4.59元、2024年更跌到4.07元,是近五年最低。也就是說,公司的盈餘在近兩年不增反減。然而股價走勢卻完全「不同調」:2023年7月股價約在50元出頭,到了2024年3月股價一度衝破百元大關。股價翻倍,遠遠拋離基本面成長幅度。
為什麼EPS沒增長,股價卻飆?這背後主要有幾個原因:
-
高股息題材引發買盤:大聯大長期穩定配息,殖利率高,在2023年成為台股高股息ETF瘋買的標的。事實上,2021和2022年大聯大每年都賺超過6元,配息分別達3.5元和3.85元。即使2023年上半年EPS下降,每股配息仍可觀,加上台股當年盛行高股息ETF,投信基金大舉買進大聯大股票,持股比例創新高。這股被動買盤的推升,使得股價脫離基本面而上漲。簡單說,很多人買大聯大不是因為它賺更多錢,而是為了拿股息和跟隨ETF潮流。
-
市場對產業復甦/AI題材的樂觀預期:2023年下半年,半導體景氣出現回溫跡象,包括PC/NB需求止穩回升、資料中心與AI伺服器需求增溫。大聯大8月營收一度創歷史新高,顯示記憶體及相關零組件出貨轉強。第四季更受惠於生成式AI帶動的伺服器、電源管理等零組件需求爆發,單季營收年增超過26%。雖然短期盈利未同步大增,但市場憧憬AI浪潮將帶來未來業績成長,提早買進卡位。換言之,想像空間取代了現實盈餘,成為推動股價的燃料。
-
同業表現與併購話題:同業文曄(3036)在2023年大動作併購全球通路商Future Electronics,引發市場關注。文曄併購消息公布後股價一路飆漲,大聯大本身先前也入股文曄(財務性投資),趁勢在2023年第四季處分了4萬張文曄持股。這項交易為大聯大單季帶來可觀的一次性收益,帶動2023年第四季EPS達2.09元。雖然這屬帳面獲利,非經常性收入,但短期刺激了股價和市場話題。也助長了大聯大股價的「追漲」情緒。
簡而言之,大聯大2023股價狂飆主要反映的是資金熱潮與預期心理:高殖利率吸引了高股息ETF的買盤,科技景氣回春與AI題材激發了樂觀想像,同業大動作又帶來板塊聯動的炒作。這些因素交織下,股價走出了與盈餘脫鉤的行情。然而,基本面終究是股價的地心引力——當資金熱潮退去,市場遲早會重新審視公司實質獲利能力。
基本面現狀:EPS為何不上不下?
大聯大近年EPS停滯甚至下滑,其實有產業循環與公司自身業務結構的原因。我們拆解幾點來看:
-
疫情紅利消退:2020~2021年受惠於居家經濟與晶片大缺貨,大聯大業績暴增,EPS在2021年創下6.61元的新高紀錄。然而隨著供應鏈紓解,2022年下半年開始進入庫存調整期。2022年第四季受產業趨緩影響,單季營運明顯衰退,再加上新台幣升值造成匯兌損失侵蝕獲利,導致EPS下滑。即便2022全年EPS仍有6.02元,但成長動能已趨緩。
-
毛利率與費用壓力:電子零件通路商屬於薄利多銷生意。大聯大營收規模雖然巨大(2024年合併營收高達8,805億元),但毛利率常年只有3~4%左右。只要進出貨節奏、匯率或利息費用有風吹草動,都可能大幅影響淨利。2023年上半年景氣冷清時,公司營收雖仍數千億,但因費用固定、毛利下滑,EPS相對偏低(2023上半年EPS僅1.55元)。即便下半年營收回升,也很難立刻反映在全年獲利上。
-
利息支出攀升:通路商經營需要大量資金周轉進貨,大聯大也不例外。近年全球升息循環下,公司財務成本上升壓縮了利潤。有券商估計,利率下行對大聯大獲利有顯著影響:2023年利息負擔相當於吃掉營業淨利的64%,若未來降息,可望舒緩這壓力。因此,在利率高企的2022~2023年,財務費用也是EPS原地踏步的一個因素。
綜合而言,大聯大基本面並非一灘死水,營收規模其實在成長,2024年營收年增31.1%達歷史新高,但受限於毛利率低、費用與匯率等因素,淨利和EPS沒有跟上(2024年稅後純利反而年減一成)。這種基本面表現與股價走勢脫節的狀態,提醒投資人不可只看到題材熱就忽視了盈餘品質。當股價漲多之後,如果業績沒有實質跟進,後續就容易出現修正風險。
接下來,我們深入探討兩大潛在風險因素:匯率和地緣政治,看看它們會如何影響大聯大的營運表現。
潛在風險一:匯率波動風險
「匯兌損益」對大聯大這類國際通路商而言是繞不開的課題。大聯大主要業務橫跨台灣、大陸、香港等地,買貨賣貨多以美元計價。如果新台幣匯率大幅波動,往往會對財報產生明顯影響。例如:
-
新台幣升值造成匯損:2022年第四季,新台幣匯率一度快速升值。大聯大財務長坦言,該季因產業趨緩加上匯損影響,營運出現明顯衰退。原理很簡單:當台幣升值時,公司手上的美元應收款項折算台幣會縮水,產生匯兌損失,直接侵蝕當季盈利。為了減少這種匯損,有些電子業者甚至「收到美元馬上賣」來避險,可見匯率波動威力之大。
-
新台幣貶值未必全是好事:反過來看,台幣走貶會帶來匯兌收益,但對通路商而言也可能有隱憂。因為持續貶值通常反映全球資金緊張或景氣下滑,電子產業需求可能同步走弱。所以匯率與業績之間並非絕對的此消彼長。此外,大聯大還要拿捏存貨進出與匯率的關係—例如預期台幣將貶時或許增加備貨,反之亦然——稍有閃失就可能**「賺了營業利潤、賠了匯差」**。
-
財測假設 vs. 現實:公司在財務預測時會假設匯率水平,但實際匯率往往不配合。大聯大2025年第一季展望假設匯率為1美元兌32.8元台幣;然而2025年5月台幣卻一度升破30元關卡。如此劇烈的偏離,可能讓原先的盈餘預估打水漂。在2025年匯率急升的情境下,業界擔心第二季開始匯損壓力浮現,對大聯大這種毛利微薄的公司,更是不得不慎。
總的來說,匯率的變化對大聯大的利潤波動有放大效果。雖然公司可運用一些避險策略(如遠期契約等)減低風險,但很難完全避免。投資人需要注意匯率走勢:若新台幣進一步大幅升值,短期內大聯大獲利恐怕會遭受不小衝擊;反之,匯率穩定有利於業績回歸本業表現。保持適當的風險意識,才能在評估這類公司的投資價值時更周全。
潛在風險二:地緣政治與政策衝擊
全球政治經濟局勢近年風雲變幻,對電子零組件通路業的影響不容小覷。特別是中美之間的角力與各國產業政策,正悄然重塑供應鏈環境。針對大聯大這類深耕兩岸的通路商,有以下幾點風險值得關注:
-
美中貿易戰與關稅壁壘:自2018年以來的美中貿易戰,多輪關稅互徵對電子產業造成干擾。儘管半導體晶片本身多數情況下未被直接課重稅,但許多終端電子產品被列入高關稅清單,間接影響元件需求。對大聯大而言,大陸與香港市場貢獻超過70%營收之多,美國若對中國製造電子產品加徵關稅,將削弱中國電子廠對零件的採購意願,連帶衝擊通路商出貨。更大的隱憂在於供應鏈改道:為避關稅,品牌廠將生產線移出中國(如轉往東南亞),大聯大在中國的龐大據點優勢可能轉為包袱,若無法同步跟進布局,市占恐受稀釋。
-
美國製造政策與在地化:「美國製造」浪潮(例如美國政府推動晶片法案、本土製造優惠等)意味著未來更多電子產品將在美國生產。本來由亞洲通路商供貨的模式,可能被美國在地代理商或直供模式取代。一旦供應鏈重心西移,大聯大需要投入資源在美洲市場,以免喪失對大客戶的服務能力。相比之下,競爭對手文曄透過併購已取得北美據點(收購Future後美洲營收佔比達35%),大聯大則目前北美營收比重仍相對小(不到23%,甚至2024年前僅一成左右)。供應鏈在地化是趨勢,也是對台灣通路商的挑戰:要麼加速國際擴張、要麼面臨訂單被瓜分。
-
科技管制與兩岸局勢:美國對中國祭出的半導體出口管制(限制高階晶片/設備對中輸出)以及中國推行的自主可控政策,可能改變電子零件通路的商品組合。假設高階晶片無法銷往中國,大聯大在中國市場相關產品線銷售將銳減。同時,中國大力扶植本土晶片廠,長遠看可能削弱國際通路商的角色。此外,兩岸地緣政治緊張升溫的極端情境(例如台海若出現衝突威脅),將嚴重影響跨境物流與供貨信心,對以台灣為基地的大聯大更是一大風險。這類黑天鵝事件雖非日常,但投資人不能不防。
值得注意的是,文曄在最新法說會中特別提到,近期關稅議題為產業帶來不確定性,如果撇除這些因素,半導體產業基本面其實在穩健改善中。這透露出業者的兩層擔憂:一方面努力抓住AI和數位化帶來的需求成長,另一方面也深知貿易政策變數可能隨時潑冷水。大聯大雖然是零組件通路龍頭,但在國際政治經濟巨浪前,同樣需要隨波調整航向。投資人應密切關注國際政策動態,因為這些宏觀因素往往會體現在公司營收組合、毛利以及評價溢價上。
三大通路商PK:大聯大、至上、文曄有何不同?
在台灣電子零組件通路業中,大聯大、至上、文曄可說是「三足鼎立」的主要玩家。儘管它們本質上都是幫原廠賣晶片電子料的代理商,但產業定位與營運模式各有特色,獲利表現也不同步。下面我們以簡明方式比較三者:
-
大聯大 (3702):透過合併多家IC通路商崛起,目前規模為全球第一的半導體零件通路商。代理線齊全,合作的供應商超過250家,產品涵蓋各類IC元件(從微控制器、記憶體到電源管理晶片等)。營收主力來自電腦與周邊等3C產業,但近年積極拓展工業控制、車用電子等領域。
-
至上 (8112):營收規模為國內第三大通路商。高度聚焦在記憶體代理業務,是三星電子記憶體在台/大陸的重要代理之一。
-
文曄科技 (3036):營收規模僅次於大聯大的第二大通路商,在2023年底併購加拿大的Future Electronics後,躍升為全球前段班的電子零件代理商。文曄產品線多元分散,最大比重的是特殊應用IC(ASIC)、無線/有線通訊晶片、類比IC等各佔一成以上。代理的原廠包括Intel、Broadcom、Qualcomm、聯發科、意法半導體等一線大廠。併購Future後,營運版圖國際化:2024年文曄營收中美國佔35%、台灣29%、中國大陸23%、其他地區13%,擺脫了過往過度仰賴單一市場的狀況。文曄強調提供技術支援與物流、資金融通等加值服務,角色定位更像上下游間的方案解決者。由於產品組合均衡且布局全球,文曄近年獲利成長亮眼,抗單一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強。
文曄的獲利飆升,會不會影響投資人對大聯大和至上的期待?答案是會,有一定影響。資本市場經常有「比價效應」:當同業中有人交出亮麗成績單,投資人往往會重新評價其他公司是否被低估或有追上成長的機會。實際上,文曄在2024年完成大型併購後業績大爆發,2025年第一季每股盈餘2.42元,年增高達70%。如此驚人的成長率讓市場對整個IC通路產業都投以更多關注和想像。一些投資人可能想:「文曄賺那麼多,大聯大雖然這兩年賺較少,但作為龍頭會不會也有潛力跟上?至少股價本益比是不是可以提高一點?」這種心態在2023年大聯大股價的漲勢中或多或少發揮了作用。
另外,文曄獲利暴衝對大聯大而言不全是壞事:正如前文提到,大聯大因持有文曄股票,直接受惠於文曄股價上漲,在2023年第四季實現了大筆投資收益,一舉拉高了當季EPS。某種程度上,文曄的成功為大聯大「輸血」短期獲利,亦提振了市場對通路商的想像空間。
不過,投資人也需冷靜思考各家公司體質的差異:文曄靠併購轉型成全球型通路商,成長有其特殊因素,不代表大聯大或至上不做改變就能自然享有同樣的成長率。至上如果不擴展產品線,仍會受記憶體市場景氣所制約;大聯大則需要證明自己在非中國市場和新興應用上有開拓能力,才能匹配文曄給出的未來藍圖。因此,文曄的表現固然提高了對同業的預期天花板,但市場終究會回到各公司基本面的表現來定價。正如文曄所提醒的,關稅等外部變數依然存在,投資人在追逐「題材聯動」時也應保持一份理性。
基本面為錨,投資莫忘初衷
總的來說,大聯大2023年股價的異常飆升,更像是一場資金與情緒共同編織的狂歡:高殖利率吸引了被動買盤助燃,題材想像提供了上漲理由,同業動作則推波助瀾。但冷靜審視,公司近兩年來的獲利體質並未出現顯著改善。市場先生有時熱情過頭,讓股價脫離基本面太遠,最終還是可能被現實拉回。
來到2025年6月,大聯大正面臨新一波挑戰:新台幣近期快速升值,恐使公司面臨匯兌損失壓力,再加上貿易戰、關稅與供應鏈在地化等外部變數持續發酵,對通路商的接單與營運結構都構成潛在威脅。
展望未來,大聯要維持股價長期走強,仍得回歸本業體質與獲利能力。雖然2024年下半年以來,AI、新能源車等新應用需求帶動營收回升,但挑戰在於如何有效提升利潤率、降低財務與匯率風險。同時,也需加快海外據點的布局,調整產品組合結構,以因應供應鏈地圖的快速重組,股價可以短期靠題材飛,但長期終究要回歸基本面。每一檔被市場熱炒的股票,都值得多問幾句「為什麼」,看清楚背後的真實動能與風險所在。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無任何買賣建議,投資人應謹慎評估,風險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