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陽憑藉北美AM市場爆發與產品升級,四年EPS飆五倍,但5月營收驟減、股價重挫,提前拉貨效應與台幣升值成壓力來源,成長動能受考驗。
疫情後,車用零組件大廠東陽(1319)受惠北美售後維修(AM)市場需求爆發、產品組合優化、以及匯率紅利推升出口價值,讓獲利大幅躍升。從2021年每股盈餘1.16元一路跳升至2024年達7.4元,成為台灣汽車零組件族群中的獲利明星。
2025年第一季更交出EPS 2.48元、毛利率38.09%、營益率24.33%的歷史高點,讓市場對其後市充滿期待。但東陽公布5月營收僅18.02億元,月減22.97%、年減16.05%,單日股價重挫4.31%,跌破季線。究竟發生了什麼?
三年獲利大跳升,東陽憑什麼?
從2021年每股盈餘1.16元,到2024年爆衝至7.4元,東陽僅用三年就完成超五倍的獲利成長,躍升為台股汽車零組件股中的績優生。究竟是什麼讓它的毛利率與營益率雙雙飛躍?我們從三個關鍵動能解析:
一、北美 AM 市場大爆發
東陽鎖定美國售後維修(Aftermarket, AM)市場,以高品質、可替代性強的車燈、保險桿等外觀零件快速搶市。疫情後美國新車交期延遲、二手車保值率提高,加上保險理賠修車需求暴增,使東陽在北美AM市場迅速擴張,並打進多家主流維修通路與保險合作網絡,成為主要供應商。
二、產品結構升級 + 匯率紅利
東陽近年大幅調整產品組合,淡出毛利低的OEM代工市場,強攻毛利高、品牌自主度高的AM產品線。尤其LED車燈等高單價部品比重提升,使毛利結構顯著優化。再加上2023年美元強勢,出口報價換算成台幣後推升營收與毛利,形成正向循環。
三、生產基地分散,成本控管強
東陽分別在台灣、中國浙江、泰國設有產線,具備供應鏈彈性,且近年積極投入自動化生產與智慧製造,減少人工作業比例,有效降低單位成本,提高整體生產效率。這一波自製比提升,也讓營益率從過去的個位數,飆升至今年第一季近25%的水準。
財報高峰背後,其實是「提前反映」?
法人指出,第一季的強勁表現部分來自客戶提前拉貨,以因應5月美國針對中製汽車零件擴大課徵關稅。東陽本身未受波及,關稅由通路商吸收,但也因此造成需求提前透支,導致第二季開始出現拉貨空窗。同時,美國修車通路進入去庫存階段,進一步拖累訂單與出貨量,使5月營收大幅下滑。
台幣升值+全球競爭=潛在壓力源
近期台幣快速升值,壓縮東陽的台幣營收,加重出口壓力。雖然台廠在AM市場具備開模、認證與品質等優勢,但來自其他國際品牌的本地化競爭正快速升溫。若東陽價格優勢被匯率侵蝕、通路端再保守拉貨,短期營收與股價將持續承壓。
回測半年線的東陽可以進場嗎?
東陽在公布第一季財報後,股價表現相對平淡,並非市場對其獲利能力出現根本性懷疑,而是提前拉貨的效應早已被市場知曉,隨5月營收正式下滑,投資人確認提前拉貨後,股價進入調整階段,而與競爭者,如:帝寶(6605)、堤維西(1522)、耿鼎(1524)本益比相比,東陽相對較高。從技術面來看,雖然東陽股價在4/8、4/9曾獲明顯買盤支撐,短線築出支撐區,但目前股價已跌破季線,上方壓力沉重,反映出前波盤整區的套牢賣壓依然存在,若無新的成長催化,股價短期內恐難有效向上突破。此外,台幣升值預期強烈,對出口導向的東陽而言不利,即便其基本面穩健、在AM市場仍具領先優勢,股價表現恐持續保守。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無任何買賣建議,投資人應謹慎評估,風險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