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相股價重挫,台幣升值讓帳面營收被壓縮。匯率風險不是短期雜音,而是獲利結構性殺手,懂得避開,才是真正的進場時機。
今日(6/9)原相(3227)股價重挫4.93%,收在212元,不僅跌破年線,更打破市場對於Switch 2 熱銷題材的期待。這檔曾是AI、機器人與Switch 2 三大題材加持下的熱門股,如今Switch 2已開賣一段時間,出貨動能依舊穩健,照理說基本面並未明顯轉弱,但股價卻提前反映了另一個市場長期忽略的利空:匯率風險。
事實上,早在法說會時,原相就已釋出警訊:即便產品組合優化、出貨暢旺,新台幣升值造成的匯兌影響,恐導致本季毛利率與上季持平,獲利無法同步成長。然而,每當新台幣升值帶來一波出口股營收衰退潮,總會有人跳出來安撫市場:「匯率只是短期干擾,之後會回貶,到時候獲利會『補』回來。」但問題是,這句話真的對嗎?
一、2025年5月:升值影響開始顯現
2025年5月2日,新台幣開始大幅升值,並在5月5日快速升破30元兌一美元大關,創下近年新高。在這個匯率背景下,陸續有上市櫃公司公布5月營收出現明顯月減甚至年減,而營收衰退的主因,正是「匯兌因素」。
-
原相(3227):即便Switch 2暢銷出貨帶動動能,5月營收仍月減3.6%。先前法說也表示,即便本季產品組合較佳,但由於匯兌影響,毛利率將與上季持平。
-
百和(9938):營收月減17.6%、年減13.5%,法人報告明確指出匯率干擾導致帳面收入縮水。
-
佳必琪(6197):5月營收月減14%,法人點名其外銷比重高,受匯率換算影響最為直接。
這些企業的共通點在於:基本面沒有顯著惡化,但帳面營收卻因匯率變動而遭到壓縮,而這樣的營收下滑,也將延伸至第二季財報,進一步壓抑獲利與市場信心。
二、真的回貶就沒事嗎?不同帳目有不同算法
市場常說:「匯損只是短期帳面損益,未來匯率回貶,自然可以回沖。」但事實是,並非所有的損失都能「回來」,這要看你損失的項目是什麼。
對於以美元為主要收款貨幣的外銷企業來說,每筆交易的營收在認列時,都是以當下匯率直接換算新台幣入帳。一旦當期台幣升值,營收金額就會比實際訂單價值縮水。這部分營收是「已經完成認列、無法回沖」的,等於是真正消失的現金價值。
與此不同的,是會計帳上的「匯兌損失」——這通常來自尚未兌換的應收帳款或帳上部位的匯率重估,這種損益可能會在未來匯率回貶時部分「回沖」,但這並不適用於已認列的營收數字。
舉例來說:
出貨當下美元兌台幣為30,公司帳上認列30億台幣營收,即便未來美元升回32,公司也無法補足那少掉的2億台幣,因為那筆營收早已結案,回貶的匯率與那筆交易無關。
如果企業的匯損是來自帳上的應收或應付款項,還沒真正收付款,只是因為期末匯率變動產生帳面損益,那這種屬於「未實現損失」,未來匯率如果回來,有機會補回來,這就叫「回沖」。但如果是已經入帳的「營收」,也就是交易已經完成、帳上已經認列,當時匯率不好,少賺的台幣就是真正損失了,就算匯率後來回升,也沒機會補回來。
至於一些企業在帳上持有的外幣投資資產,或使用避險工具所產生的匯率損益,則需視會計處理原則與標的性質而定。根據IFRS準則,有些損益可能能夠調整或分期認列,但有些則必須立即反映在財報上,也未必都能「回沖」。
應收帳款類的損益可能回沖、已認列營收的損失不能回沖,而投資部位的匯損則需個別判斷。這也說明了,不是所有匯損都能等著「匯率回來」補償損失,有些是真正的「獲利衰退」。
三、政策變數:若川普對等關稅政策失敗,台幣就會貶值?
不少市場人士認為,台幣之所以升值,是因為川普再度推動的「對等關稅政策」吸引資金回流亞洲(特別是台灣這種非中國、但具完整供應鏈的國家)。因此,一旦川普政策在國內外受到反對、部分取消或延後實施,是否就意味著新台幣會反向走貶?
這個推論邏輯上成立,但實務上卻未必成立,原因有幾點:
-
美元結構性轉弱:2025年美國進入降息週期,資金風險偏好升高,使得美元指數偏弱,為台幣創造了升值空間。
-
台灣吸金力仍在:AI伺服器、半導體、高階機械與航太製造、再生能源等題材,讓外資仍對台灣資本市場維持高持股比重。
-
央行干預空間有限:台灣央行雖可能適度進場調節匯市,但在外資實質投資流入(非熱錢)帶動下,匯率升值很難完全阻止。
簡言之,就算川普政策退場,新台幣可能只會短期回貶,未來仍有持續升值的可能性,這對出口型企業來說,是一個長期需面對的壓力。
不是所有匯損都能回沖,台幣升值恐是長線趨勢
長期以來,市場習慣把匯率變動視為短期干擾,認為只要企業體質穩健、訂單正常,營收與獲利終究會回來。但這樣的想法忽略了:當台幣升值壓力來襲,即便本業無虞,營收也可能實質縮水,毛利遭到壓縮。許多投資人寄望匯損未來回沖,但回沖與否,取決於損益是如何認列;對不少企業而言,這不只是帳面浮動,而是實打實地「少賺了」。即使未來匯率短線回貶,那段期間所流失的獲利,也不會自動補回。
許多投資人對這樣的情況仍選擇不賣股票,理由只是:「未來匯率會回來,獲利就會回來。」但問題是,就算匯率未來短線回貶,今年因升值造成的營收與獲利下滑,也早已發生、無法補救。更別說若升值是結構性趨勢,後續影響將持續擴大。
如果我們早已知道這家公司外銷比重大、對匯率高度敏感,為何不在營收公布前就先賣出一趟?等到利空反映、股價整理到位後再重新進場。當你明知風險正在形成,卻選擇視而不見,只因為有人說「匯損會回沖回來」這不是信念,而是盲從。匯率風險不是不能承受,更不是只能吞下去的命運。當市場還在自我安慰說『會回來』的時候,真正的投資人早已看穿局勢,選擇在利空發生前就先避開,甚至反過來利用這波匯率升值,對外銷比重高的企業做波段操作,不是因為恐慌賣出,而是因為看得比別人早、走得比別人快。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無任何買賣建議,投資人應謹慎評估,風險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