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許多病人常認為吃藥傷肝、腎,尤其抗拒吃藥控血脂,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兼任主治醫師黃博彥對此表示,降血脂藥對肝、腎風險較低,但一些人會有肌肉痠痛、影響肝功能等副作用,醫師會調整病人藥量,減少副作用,最好將血脂控制100 mg/dl以下。
吃對藥防傷身 勿聽信坊間迷信
許多人常對藥有負面印象,黃博彥強調,重點在於許多民眾「該吃的藥不吃,不該吃的藥拼命吃。」他提到,曾有裝完心臟支架的病人,出院後收到許多吃藥建議,但以心臟醫師角度,這些藥或保健食品都沒有科學實證。
然而,降血脂藥物已有許多研究證實,如果血脂不高,但發炎指標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較高患者,服用降血脂藥將低密度膽固醇降至50-60 mg/dl,比飲食運動控制組的死亡風險低約20%。
老年人不吃油 恐增跌倒骨折風險
許多人出現輕微血脂問題時,醫師通常會先鼓勵患者由運動和飲食控制,然而有些人因為基因、高風險家族史,即使不吃油膩食物,血脂仍然控制不佳。黃博彥指出,許多80歲病人,都不攝取油脂,造成肌少症,恐容易跌倒、骨折。然而,這些飲食控制血脂效果不好的患者,醫師強調,仍要服降血脂藥控制壞膽固醇水平。
坊間說法認為,降血脂藥在晚上服用效果最好,他解釋,膽固醇主要在晚上製造,因此確實有此說法,然而目前降血脂藥幾乎都是強效型,不一定只能在晚上吃。
降血脂藥仍有副作用 遵循醫師用藥
雖然降血脂藥仍有副作用,如肌肉病變(myopathy)、肝臟酵素(GOT和GPT)上升、噁心嘔吐、腹痛、腹脹、便秘、頭痛、頭暈、倦怠和皮膚紅疹、過敏等。黃博彥強調,這些副作用發生風險相對較低,心血管疾病是可以預防的,一定要遵守醫囑服藥,太多人亂吃感冒藥、胃藥,對於肝腎危害度更大。
此外,服藥患者仍要避免油膩飲食,多保持運動習慣。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