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糖尿病不只顧血糖,心腎也要顧!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蔡松昇指出,隨糖尿病年輕化,且醫療進步延長壽命,糖友病齡延長,若疾病控制不佳,會增加心衰竭或慢性腎病變等心腎併發症風險,呼籲遵守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2020「控糖321」心法,控制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以外,要注意監控血糖3數值,注意腎臟2指標,並且1定要預防心衰竭。更提醒高風險患者積極控糖應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及配合藥物治療。
蔡松昇醫師表示,糖尿病典型有「吃多」、「喝多」、「尿多」、「體重減輕」三多一少症狀,起初症狀輕微,許多年輕患者可能不以為意,但長期下來產生的糖尿病併發症則不能輕忽,否則恐使人生彩色變黑白。
糖尿病併發症常見三個「小血管」和三個「大血管」病變,蔡松昇醫師提到,三個小血管病變:一是視網膜病變,嚴重時導致失明;二是腎臟病變,出現蛋白尿,腎功能變差,嚴重需洗腎;三為神經病變,常見於糖尿病足,若傷口沒照護好,恐要截肢。
至於三個大血管病變:一是腦血管病變,如腦中風;二是心血管病變,如心肌梗塞;三為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也常加重糖尿病截肢風險;一般認為,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3倍。
台灣糖尿病照護品質在學會及政府積極投入下已有顯著成效,根據2019糖尿病年鑑資料顯示,2000年至2014年間,心血管疾病及腦中風發生率漸趨平緩甚至下降。然而亦觀察到心衰竭人數增加185%、慢性腎臟疾病人數增加407%。蔡松昇醫師對此表示,腎心容易互相影響、互相傷害,且糖尿病患者,容易有高血脂、高血壓等三高共病,若加上年紀大,都是慢性腎臟疾病、心衰竭的共同危險因子。
醫師提醒注意症狀及早就醫,心衰竭徵兆,如疲倦、呼吸困難、心悸、水腫、夜尿、胸痛等。慢性腎臟病徵兆、則可能有蛋白尿(泡沫很多)、血尿、水腫,晚期開始疲倦、喘,也會引發高血壓、高血脂,故早期可多注意排尿的泡沫多寡。
超前部署顧心腎 牢記控糖321心法
為宣導控糖,預防併發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提出糖尿病控制新觀念「控糖321」:
▲血糖監控3指標:監測飯前和飯後血糖、HbA1c(糖化血色素)
▲腎臟功能2注意:監測微蛋白尿及檢測eGFR(腎絲球過濾率)
▲心衰預防1(一)定要:早期控制三高,預防心衰竭合併症
蔡松昇醫師說,最新指引除了強調HbA1c(糖化血色素)的長期血糖穩定外,更凸顯飯前飯後血糖重要性,因為即使HbA1c相同,飯前飯後血糖波動過大,患者的死亡率可能比較高。另外,指引也強調監控心腎的重要性,提早控制三高,預防併發症出現。
高風險患者 新型控糖藥「控血糖、降心腎風險」
為預防糖友併發症,應實踐「超前部署顧心腎」的控糖新觀念,蔡松昇醫師提到,新型降血糖藥物如口服的鈉-葡萄糖共同轉運器2抑制劑(SGLT2 inhibitor)及注射型針劑的類升糖素胜肽1(GLP-1RA),兩者對於心腎併發症風險的降低都有不錯的保護效果。其中SGLT2 inhibitor,幫助血糖、血壓、體重等危險因子都降低,對於腎病變風險減少也有實證,還有減少心衰竭發生。
不過,由於SGLT2i透過尿液排糖,可能增加泌尿道感染風險。使用時須攝取足量水分及切勿憋尿,且如廁時要注意私密處清潔。而GLP-1則可能會產生噁心、嘔吐、腹瀉等副作用。糖友就診時可與醫師討論疾病控制期待目標,用藥期間若有相關問題,仍須由醫師依據專業判斷調整,避免擅自停藥。
蔡松昇醫師仍強調,控糖部分藥物佔3成,7成還是靠生活調整,呼籲三餐定時定量,有氧運動建議一週5天,每次30分鐘,心跳每分鐘130下(能力許可),避免糖尿病併發症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