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正案在
投信業早就不是新聞,
投信業者紛紛擾擾對市場的寒蟬效應恐已形成,為何曾被官方或公會定為「個案」的盈正案,果然陽光是最好的警察,其嚴重性也使得主管機關不得不正視
投信業私下違規可能長期的「不當利益」,其實,替投資人抓出問題經理人的除弊行動,相信符合多數人的期待,但要如何兼顧股市避免水清無魚,甚至轉為一灘死水的後果,就是一門藝術。近期
投信業已然興起寒蟬效應,為免「多做多錯」,台股經理人索性先短暫犧牲報酬率,轉做壁上觀。
金管會今年6月也對3家投信
基金經理人做出處分,涉案的經理人都已離職,但到10月底、11月才二度引爆,且引發漣漪更勝主震,主要是牽涉與千萬勞工血汗錢有關的勞保勞退
基金,特別在勞退破產傳言不斷的氛圍下,對照涉案經理人名下動輒數棟價值億元豪宅,民眾的怒氣自然很難平復。這兩天傳出大股東勾結特定經理人的F-譜瑞、友輝,消息一出股價無不重挫跌停,對被牽涉入內的投信商譽更是重傷。
投信投顧公會一週內數度疾呼,要媒體不要看到黑影就開槍,錯殺無辜,留給台灣資產管理產業一條出路,台股
基金的亂象,問題來自很多面向,相信多數投資人仍期待,此次的清查能將不法的經理人揪出,讓投信生態回歸常態,但是投資人及投信經營者難道不該想想,如果不是以短線績效的心態看待本應長期持有的
基金,是不是可以避免一些為追求獎金、績效的經理人鋌而走險?如果給予管理
政府基金的操盤者更合理的績效回饋,或許也才有談將委外收回自行操作的空間。
不過,讓市場最驚訝的還是先前
政府基金明定不得買進股本10億元以下的股票及F股,該政策之所以讓市場譁然,甚至讓回台上市的公司錯愕,最主要是當初這些F公司,多數都還是有台商背景,之所以選擇以F公司的形態回台掛牌,大部分是出自早期法規限制下的公司設計、業務發展或稅負考量。
且相關廠商回台掛牌的熱度,一度也是
政府對外宣揚國內資本市場的政績,且主管機關也數度強調,沒有所謂本國公司或外國公司,上市前後監理一律比照辦理,在這樣的前提下,還要列入不得買進名單,確實不太合理,特別是不少公司還在個別領域執牛耳地位,如觸控的F-TPK、併入聯發科的F-晨星、租賃龍頭F-中租、大陸隱形眼鏡大廠F-金可等,要說這些公司不具有代表地位,似乎也說不過去。而
政府基金最新作出決議,取消禁買小型股及F股的限制,或可稱是亡羊補牢,不過,政策推出草率無規劃,朝令夕改已使民眾對執政團隊的效能,又再一次受到嚴重的考驗。
★ 此研究報告著作權屬倫元證券投資顧問(股)公司,切勿盜用或翻印,否則追究責任,決不寬貸
★ 所有資料僅供參考,本公司不負盈虧責任,洽02-2321-9933理財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