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65歲的陳伯伯因為解便困難,到醫院求診,經大腸鏡檢查發現在乙狀結腸有個3公分的腫瘤,電腦斷層確定沒有其他器官轉移後即接受手術切除,術後病理報告發現23顆局部淋巴結中有5顆有癌細胞轉移。腫瘤科醫師評估需要接受六個月的輔助性化療,但陳伯伯覺得奇怪,不是說手術很成功,開得很乾淨啊,為什麼還要做輔助性化療?
第一期大腸癌追蹤即可 第二、三期則依危險因子判斷是否輔助化療
一般針對第一至三期大腸癌的治療,手術切除是唯一能根除腫瘤的治療方式,並輔以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臺大醫院新竹分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楊明翰醫師說明,放射線治療主要針對被固定在骨盆腔的直腸癌,對結腸癌並沒有太大幫助;輔助性化學治療主要是要殲滅手術時潛在的微轉移,進而降低復發及轉移的機率,進而提升病人整體存活期。
目前國內外專家一致共識是,第一期大腸癌復發轉移機會低,建議定期追蹤即可,無須輔助性化療;第二期(腫瘤侵犯較深)及第三期(有淋巴結轉移)則依危險因子的有無,建議進行三個月或六個月的輔助性化療。
術後靠4點判斷是否化療 錯過治療時機恐為時已晚
楊明翰醫師指出,危險因子包括:組織學分化不良、有淋巴管及小血管或神經侵犯、手術前已出現腸阻塞甚至穿孔症狀、手術邊緣有腫瘤細胞浸潤。因此,臨床上,並不贊成大腸癌病人完全不接受正統治療而採取另類療法,倘若錯過了治療良機,從原本可以手術切除的早期轉變為全身轉移的晚期大腸癌,那治癒的機會就大大地降低。
大腸癌65歲易好發 建議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
近年來國健署推動大腸癌篩檢計畫,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若篩檢結果為陽性,則建議安排進一步大腸鏡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楊明翰醫師提醒,大腸癌好發年齡約65歲左右,80至90歲的患者也並不算少見,年齡本身並不是接受化療與否的絕對限制,建議還是與醫師及家人好好討論,衡量接受治療的利弊得失後再行決定,以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並延長存活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