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族在台北生存大不易!佳佳剛換新工作很忙碌,加上原本承租的房子因房東要重新裝潢,被迫提前解約,佳佳開始過著白天上班,晚上四處奔波找房的生活,終於趕在房東訂下的最後期限找到房子,但每月1萬2千元偏高的房租,對於每月才領26K的小資女而言,真的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偶然下佳佳從朋友處得知,政府有推出政府蓋房子給需要的人申請的社會住宅,有一種是「新建」社會住宅,有一種是由民間提供房子給政府承租的「包租代管」社會住宅。
聽說這種社會住宅不只租金低於市價,而且居住品質很有保障!聽說參與的房東並不多,如果能有更多的房東願意參加,相信能幫助到許多和佳佳一樣找不到「蝸牛殼」的人。
台北買房大不易!根據台北市地價為例,換算下來,全戶總所必須超過130萬元,才能買得起台北市的房子;超過100萬元,才足以負擔買到台中與高雄市的房子,換句話說,雙薪階級平均一人薪水至少6萬元,才有辦法買房。
「高房價」成為長年以來的民怨之首!因此,2010年8月,許多民間團體組成「社會住宅推動聯盟」,訴求高房價造成的社經弱勢居住問題,這十年期間,「社會住宅」成為專家們最常談論的話題。
從2012年馬英九總統試辦起算,不論是政治人物或地方首長都曾對社會住宅提出見解,2014年地方大選有四都首長提出承諾,2016年蔡英文總統喊出「八年20萬戶」的具體目標,第一階段目標預計2020年底超過4萬戶;其餘16萬戶勢必要在未來3年多時間下完成。
不論藍綠執政,對於長久以來的高房價問題,依舊只能讓年輕人望屋心嘆,似乎也無計可施,讓年輕人變成無望的世代,雖然政府推出居住正義,以租金補貼和興建社會住宅,試圖安撫年輕人無助的心,也讓房地產業者不致於受影響。
台灣社會住宅運動已步入第十年,歷年來中央也補助台北市府42億元興辦社會住宅,根據統計,截至今年4月底,台北市第一階段社會住宅興辦案件共有20,225戶,許多基地正如火如荼進行。
事實上,為了解決買不起房族群住的問題,政府最常使用的方式就是租金補貼,對於手頭較緊的年輕族群或許可解燃眉之際,但對於弱勢族群的幫助相對有限,社會住宅的存在是為了讓他們能有個遮風避雨的家。
台灣社會住宅運動邁入第十年的同時,專家們都提出,該思考過往倡議議程從「要不要做」轉到「要如何做」的實務層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