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資族因低薪,總想著靠投資存點錢,又希望能靠保險有保障,投保時容易因為保險觀念不足,被推銷不見得適合自己能力,且不符合經濟現況的險種,看似保障多,又有投資規劃,但忘了其實無形中保費也繳很多。事實上,小資族的保險規劃不必一次到位,以免財務負擔太重,不妨先檢視自己的保障需求和缺口,運用「積木式投保」原則,以下來看看小資族投保時最容易落入的地雷商品有哪些?
一、買「終身型醫療險」真的比較划算嗎?
現在DRGs制度,造成住院天數減少,健保自費機會增加,故規劃醫療險時,主要是幫助我們解決住院期間健保不給付的自費項目,像是病房費差額、住院醫療雜費、住院手術費等,很多人投保長年期終身型醫療險,導致年繳保費增加,讓自己可以規劃其他險種或投資的預算縮水了;另外,感覺保障內容很多,但可能面臨動手術住院期間,如果需要自費耗材、藥物或醫療器材等雜費支出,終身醫療險是不會理賠。以實支實付醫療險為例,以同樣的日額保障,終身醫療險的年繳保費是定期醫療險的3至4倍,而且需要綁定長年期例如20年期,無形中有了費用壓力,建議小資族先以定期壽險或是失能扶助險來做為主約,附加實支實付醫療險與重大疾病險等附約,等到經濟狀況允許後,再去規劃終身壽險,因終身壽險保障期間可到110歲,定期壽險最多到80歲,一旦年紀超過保險公司最高承保年齡,就無法投保。
常會聽到業務員或理財專員提到比定存好的商品,又可以有壽險的保障,其實可能是長年期儲蓄險,這類儲蓄險通常都宣稱預定利率比定存高,很多人就誤以為是實際的報酬率,且保障成分很低;還有本金可能要放很久,若遇缺現金要臨時解約,可能就比定存還不划算,甚至可能賠了本金,目前市場上以利變型終身壽險為主,其中又進一步區分為還本型和增額型。另外,有年期的不同,例如躉繳〈一次繳清〉、2年期、3年期、6年期、10年期、20年期等儲蓄型保單,小資族預算有限,建議小資族理財規劃以「先保障,後儲蓄」。
三、你了解「投資型保單」費用揭露
投資型保單強調可同時滿足消費者投資與保障的雙重需求,跟傳統的終身壽險比較起來,資金的運用更有效率,也更加靈活,因此很多投資人誤會是高報酬、低保費,將原本傳統型保單轉變成投資型保單,但所繳的保險費可能會有大部分成本是被附加費用及保險理賠成本所稀釋掉了,加上投資人原本期望投資報酬率每年有10%甚至20%,但也可能因投資報酬率不佳,導致累積的現金價值不足以支付保險成本,甚至連本金也可能虧損時,此時可能要再繳保費進去,否則可能造成保單失效。
小資族還是以「保障歸保障、投資歸投資」,如果想有壽險保障,可以考慮一年期的定期壽險,可以用較低的保費,買到上百萬的保障,比買投資型商品安全多了。
四、有長照隱憂 該買「長期照護險」嗎?
雖然不少小資族想趁年輕、保費便宜的時候把長照風險缺口補足,可是長照險的保費高、理賠定義嚴格,在理賠容易有爭議。長期看護險與醫療險在「功能」及「給付時機」上各有不同,醫療險是「部份負擔」投保民眾在「看病診療」費用上的損失,並藉此提升保戶的醫療或就醫品質,而長期看護險則是當保戶「喪失自理能力」後,進一步提供額外請人看顧的費用,一般醫療險大多以住院醫療為給付前提,而當傷病導致須長期看護時,頂多前端住院、手術期間能獲得醫療險補助,後續短則幾年,長達10年的照護所產生的龐大費用,一般醫療險是沒有給付的。
長照險目前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它大都是終身型險種,且大都有理賠期間的限制,例如一般最長給付約10年,最短的有3年的保單,但保費都非常貴,讓許多有心投保的小資族買不下手;小資族如果擔心有長照風險,不妨先將自身的醫療及意外保障規劃好,或者投保保費相對較低的殘扶險,失能險保費較低,理賠明確,只要經醫生判定符合失能等級表1~11級狀態,就能獲得一筆失能理賠金,與按月給付的失能扶助金,藉此可以減輕日常生活的照護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