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聯考那一年,我因兩分之差無緣普通大學,被一所專科院校錄取。還好透過不懈努力,專科畢業後,我順利通過公務員考試,20歲就端上了長輩們很滿意的「鐵飯碗」。同時,我一邊工作,一邊開始準備普通大學的考試。用了三年時間,我最終獲得了大學學歷。
我當時抱著鐵飯碗,求個安穩的下半輩子,應該不成問題,但我並不想這樣。於是,23歲的我又開始不安分,於是開始了MBA的備考之路,最後還真的考上了。24歲重返校園,日間部兩年學習MBA課程。畢業之後,26歲的我順利進入了一家五百強諮詢公司。
然而不到3年,我再次崩潰。三十多萬元人民幣的年薪看上去風光,但我要承受的是,每週7天、平均每天超過12個小時的工作負荷。也就是那年冬天,從小養育我的外婆去世了,可我正在廣州出差,錯過與外婆見最後一面。即將30歲的我,公務員、升學、高薪名企我都體驗過了,為什麼依然過得不開心,難道我的選擇是錯的?
「財務自由」的重點不是財富,而是透過財富創造被動收入,帶給自己身心自由。於是我開始努力學習理財知識,才有了30歲之後大家熟知的經歷:從諮詢公司辭職,降薪加入NGO,學理財、出書;又因為投資愛好結識了現在的老公。我花3年實現了財務自由,也擁有了3個可愛的寶寶;8年公司達成融資目標。
雖然我現在擁有了上述的小成績,但是我曾不只一次的回想:如果我20歲就能懂得財富思維,現在我的人生會什麼樣?這個思考,正是促成我寫本書的原因。十餘年的理財教育經歷,讓我接觸了大量的年輕人。我非常清楚他們內心各種各樣的困惑:「老師,我要不要回老家考公務員?」、「老師,今年就業形勢不好,我是不是該考研究所?」「老師,我是去大公司好還是自己創業?」
幾乎每一次被問到這樣的問題,我都會想起自己20歲時的經歷。這些問題歸結起來,八成都離不開錢。我也深感年輕人的財商知識真的比想像中匱乏得多!
我始終認為,面對迷茫和挫折,不要害怕,更不要躲避。除了有前輩的經驗可以借鑑外,更應該趁早學會從「錢」的角度思考問題:
1.正視金錢:從小學到高中,我們一直處於不需要自己賺錢的環境,父母為我們提供生活和教育的資金支持,然而絕大多數人對錢的規律既陌生又未知。這也導致很多人進入大學,甚至踏入社會之後,陷入被消費綁架的狀態:成為典型的月光族,生活在對錢的焦慮裡。
2.投資自己:所謂投資自己,遠遠不只金錢,而是用CEO思維,樹立個人品牌。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個人專長的壽命,要遠遠長於企業的壽命。通俗的說,就是當你在一家公司工作一段時間後,一提到你的名字,別人會立即想到你的專業能力、個人特質和工作價值,而不只是你的職務和頭銜。
3.把握青春:在我公司的員工裡,有很多逆襲的年輕人:有愛打遊戲的小工程師,在接觸理財後,分析了大量的財務報表,五年賺了近五百萬元;有學霸富家小姐,不靠爹娘,辭掉了銀行經理職位,靠理財和愛好追逐自己的夢想。
所以,無論你現在學業如何、家庭條件好壞,這些都不要緊。人生的路還很長,年輕才是你最大的一筆財富。但是要從現在開始,有意識的用正確的方法經營生活。
「理財就是理生活」是長投學堂的標語,也是我創立長投學堂八年來,形成的最深刻、最強烈的感悟。在長投學堂的四百多萬用戶中,我們接觸到各式各樣與金錢有關的真實案例,感受得到大家的焦慮、糾結、痛苦和迷茫。但透過理財學習,很多人都開始正視金錢,重塑自己的金錢觀,從具體的理財方法入手,領悟背後的財富思維,再將其延展到生活的各方面,從而「理」順生活。
我和我的先生,也曾是萬千理財課程中的成員,我們經歷過一番因金錢而掙扎的痛苦歷程,最後下決心學習理財;也經歷過幾番摸索,收穫經驗和教訓,最終享受到理財知識帶來的財富,以及財富給生活帶來的更多自由和選擇。我們的生活因理財而變化,因理財而美好,這是我對「理財就是理生活」的理解。在我們的學員身上,理財改變生活,也無數次的上演和驗證。
從理財到理生活,我們始於對金錢的焦慮,到陷入對學習理財的熱忱,忠於活出更好的人生。希望你讀完本書,也能理順生活,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