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那些想變有錢的人而言,不砸個幾十萬美元買一輛BMW、賓士或法拉利,聽起來似乎有違千萬富翁的身價。但令人驚訝的是,其實大部分千萬富翁的購車品味並不怎麼高貴。2009年的調查資料顯示,在美國,千萬富翁的平均購車價格為3萬1,367美元(不到新臺幣100萬元)。不要以為BMW、賓士、捷豹等歐洲高檔車,是千萬富翁的最愛。進行這項調查的作家史丹利指出,最受千萬富翁青睞的汽車品牌是平實無華的豐田。
許多想要變有錢的人在購買汽車時,往往會選擇比同儕更好的車,他們很容易就花4萬美元或更多的錢去買一輛豪華房車,這比起一般千萬富翁的平均購車費用還要高。當你必須負擔一輛比千萬富翁用車還貴的車時,你怎麼可能建立財富與降低財務壓力呢?這就像想要追上奧運短跑選手,卻在起跑點就先讓這些選手50公尺。
當你失去工作、付不出車貸,或是高齡80歲卻還不得不工作時,你就會發現「形象」根本就一文不值。如果你想要追上千萬富翁的腳步,就得站在同一個起跑點,或是盡量讓自己有最大的領先距離。把錢花在四個輪子上,而且花得比千萬富翁還要多,是不合邏輯的。
2006年,全球三大富翁之一的巴菲特,買了他人生中最貴的一輛車:5萬5,000美元的凱迪拉克。史丹利在他的著作《別再裝有錢》中指出,身價超過千萬美元的富翁購買的車,平均是4萬1,997美元。當你到大型購物中心時,不妨看看停車場,肯定會發現許多超過這個價格的車,有些車甚至比巴菲特的車還要名貴。你認為有多少車主擁有千萬美元以上的身價?如果你的答案是「可能沒有吧」,這表示你反應夠快。許多人想要追求財富與財務獨立,卻陷入「看起來有錢」的假象中,以至於無法真正變有錢。
你省下來的購車經費(更別提,如果無法一次付清車款,你往後必須支付貸款利息),能夠讓你朝著建立財富之路邁進。車子不是投資,它與不動產、股票及債券這類長期資產不同,它每年都會折舊。
市場下殺,是一場難得的盛宴
我在2001年9月後投入美國股市的錢,短短幾個月內漲了15%。即使經歷了2008年至2009年的金融危機,2011年1月我買的股票已經上漲了55%,其中包括股利在內。但這令我感到沮喪,是的,你沒看錯。看著股票上漲,我確實感到沮喪。
911之後,我希望股市持續下跌,好讓我購買跌價的股票。這有點像是打賭一條綁著長繩、睡著的狗,最終還是會起身,並且衝向快步前進的主人。當繩子越長、狗兒睡覺的時間越久,便能投資更多的錢。當主人爬上山丘,狗兒一定會追隨其後,而我能拉著我那一車子的錢跟著牠跑。令我難過的是,股市並沒有在低檔中沉睡太久。
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對股市下跌或維持低檔感到開心。例如,如果你已經退休,就不希望看到股價下跌。其原因在於,沒有薪水就無法再買便宜的股票,而且必須定期賣掉一部分的投資,以支付生活所需。
想在五年或更多年間,為自己的投資組合增加價值的年輕人,在看到股市下跌時得慶祝一番。我不認為我還有另一次機會,碰到類似911後股市的非理性恐懼,進而獲利。對於薪水族而言,股市下殺是一場難得的盛宴。不過,2002年至2003年之間,又出現了另一次機會。在美國宣布對伊拉克開戰之後,相較於2001年的高點,股市跌了40%。
你認為這段期間全美國的企業獲利平均縮水40%?百事可樂、沃爾瑪、埃克森美孚石油、微軟的獲利下跌40%?即便在當時,也很難找到相信這些說法的人。但是,這些公司的股票卻在股市中以六成的價格交易。我垂涎三尺,希望這次股市盡可能多幾年維持在低檔。
我不知道股市會跌多深,因此無法買在最低點,但是這並不重要。光是在「打八折」的旗幟在我面前揮舞時進場,我已經獲益了。股市一路下跌,我一路買進。如果我能多接一個工作、多賺一點錢,就能把握更多股價下跌的好處,也許可以一路買到最低點──六折。
然而,大多數的投資人面對價格下跌、令人垂涎時,卻反應過度,在該買進時反而把股票賣掉。這些人對減價拍賣感到害怕,希望能趕快用更高的價錢買回他們的股票(是的,這真是一種瘋狂的表徵)。他們沒有掌握到股票的重點:股票代表你擁有真正的企業。
再一次,我希望股市在2003年可以持續下跌,或能維持幾年低檔,如此一來,我才能飽餐一頓。不過,事情並沒有如此發展。當股市走出2002年至2003年的低點,並一路復甦到2007年底時,我感到非常失望,在短短四年之間,股市上漲超過100%。退休人士應該會額手稱慶,但我卻難過不已:「超(股)市的促銷拍賣」結束了。
當股市在2007年飆漲時,我沒有放半毛錢在我的股市指數型基金上,相反的,我買了債券指數型基金。我的操作模式根據一個大原則:債券配置比例等於我的年齡。舉例來說,當年我37歲,因此我的投資組合中有35%至40%是債券。2007年時,股市快速飆漲,所以我的股市指數型基金所占的比例比原本設定的高,以至於債券的比例遠低於35%。於是,在整個2007年間,我都把錢花在購買債券上,甚至賣掉一部分的股市指數型基金來購買債券。
2008年,當股市從2007年的高點拉回20%時,我又開始展開投資股市指數的計畫。當股市從2007年降到2009年3月的低點時,我開心的用每個月存下來的錢加碼投資股市指數。這種感覺就像走進蘋果電腦專賣店,看到最新款的iPhone貼著打折標籤。
接著行情跌到股票如同五折出售,卻沒有人排隊購買!曾經有一次,股市指數型基金跌了非常多,所以我賣掉不少債券指數型基金,去購買股市指數型基金,以保持投資組合中股票與債券的比例平衡。當股市下跌,我的債券配置比例遠高於35%。因此,賣掉一些債券指數型基金,並買一些股市指數型基金,有助於將我的投資組合帶回預設配置水準。
經歷了股價如此大幅下跌,我終於明白巴菲特在1974年接受《富比士》雜誌專訪時,為什麼會說當他面對股市大幅下跌時,覺得自己像是在後宮裡過度縱欲的傢伙。
我想再次提問:2008年與2009年間的經濟衰退,有吞掉美國企業的獲利嗎?當然,有些企業虧錢,但並非所有的企業都這樣。如果股價跌了50%,除非企業盈餘已經(或預期)下跌50%,否則股價就是不合理的。股票市場總是如此,投資人的貪婪與恐懼會導致不合理的股價水準。2008年至2009年間,我祈禱股價可以維持低檔。
為了這種物欲而祈禱顯然是不對的,後來股市上漲了,也許是上天懲罰我。從2009年3月至2011年1月,美國股市指數上漲了85%,而國際股市指數(我也有買)則漲了將近90%。我並非總是沮喪消沉的人,但是那個月我購買的指數型基金全都變貴了。
人們不會經常遇到瘋狂折價這麼棒的機會。但是,透過催情且誇大的電視財經節目、前景模糊的經濟環境,以及在網路上大幅散播的情緒,我們都知道在上個十年,股市的確經歷了相當大的變動。
不幸的是,大多數的人都很容易敗給自己,喜歡在股價上漲時進場投資,在看到便宜貨時卻嚇得縮手。只要觀察股市上漲或下跌時大部分投資人的行為,就可以知道這種狀況。伯格在他的經典著作《共同基金必勝法則》(Common Sense on Mutual Funds)中指出,當問到「投資人是否永遠都學不會教訓?」時,結果相當令人驚訝。
1990年代後期,股市完全無視地心引力存在。投資人將一疊又一疊的錢投入股市,在這段期間內,股票型基金增加了6,500億美元。然而,當2008年與2009年股票變得便宜時,美國股市經歷了自1929年至1933年以來最大的市場衰退。你認為大部分的美國主動型基金投資人會怎麼做?他們在應該買進時,反而賣掉了超過2,280億美元的主動型基金。
對於未來,我們只知道一點,那就是一定會再經歷一次無法預期的股市震盪。市場也許會下跌,有如墜入萬丈深淵,也可能像噴射火箭一飛沖天。
如果你能具備「股票市場反映企業獲利」的知識,那麼當股票上漲時,便不會受誘惑而冒險,當市場下跌時也不會感到恐懼。如果你能用股市指數型基金和債券指數型基金,建立一個可靠的投資組合,你就可以在保持投資穩定性的同時,享有善用股票市場非理性行為的好處和機會。
原文來自<我用死薪水輕鬆賺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