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當出現消化不良或胃痛時,你也常自行吞胃藥以緩解不適嗎?小心長期過量服用,恐引起副作用。食藥署指出,胃藥擁有中和胃酸的制酸劑、減少胃酸分泌的抑制劑、胃壁黏膜保護劑、消脹氣用藥等多種功能性不同的特性,其中常見的為制酸劑,藉由弱鹼性的金屬離子中和胃酸,不僅療效快,安全性較高,但仍得小心服用。
含碳酸氫鈉制酸劑 鈉離子高不適用高血壓患
像是含鋁鹽的制酸劑,容易造成便秘問題;若為含鎂的制酸劑,不僅可能誘發腹瀉,也會因長期服用,導致體內的離子不平衡,因此腎功能不佳的患者應特別注意。食藥署說明,若為高血壓患者則不適用於含碳酸氫鈉的制酸劑,主要因鈉離子過高恐引發副作用,而選擇含鈣的制酸劑也要注意,應避免與其他藥物併用,否則恐影響療效。
長期服用胃藥 恐增加感染風險
此外,用於抑制胃壁細胞分泌胃酸的H2受體拮抗劑及氫離子幫浦抑制劑,若長期使用者,則需額外補充鈣、鐵和維生素B12,其中氫離子幫浦抑制劑恐會有頭痛、疲倦、便秘等不良反應。食藥署解釋,長期服用胃藥反而會使胃酸失去殺菌能力,導致壞菌入侵,增加感染風險。
服藥前掌握小撇步 才能真正發揮療效
有些人習慣服用西藥搭配胃藥,以減少腸胃不適,但合併服用前仍得諮詢專業醫師,才能避免影響藥品療效。食藥署呼籲,民眾服藥前不妨掌握五要及五不原則,包括要知風險、要看標示、要告病況、要遵醫囑、要問專業,以及不要求、不併用、不長期、不刺激、不亂買,選擇合適的胃藥,才能真正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