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則新聞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新聞提到台中有對分別才27、25歲的夫妻,一家七口生活很貧困,有一次父親想帶孩子去買布丁慶生,卻被小孩勸阻「爸爸你沒錢,我們不要買」。
隨著消息傳開後,這家人居住的老舊鐵皮屋也跟著曝光,冰箱、桌子上堆滿雜物,甚至還擺著已經發黑的隔夜菜和湯,要當作一天的餐點。工作不穩定,也沒存款,所以想要賣掉嬰兒推車,可以弄一點錢出來給大女兒發燒看病,5個孩子中,最大的6歲、最小的6個月。
畢德毆夫在其粉絲專頁提到,這樣的新聞點閱率高是正常,大多數台灣人也都有同情心,但這倒不是今天想聊的方向,身為父母親,難道生了兩個孩子生活很困苦,會不知道繼續生下去會更困苦嗎?不對,用困苦形容已不足以形容,用「危險」去形容比較恰當。
畢德毆夫表示,生孩子是人性,不可能立一條法規去禁止別人生孩子,但社會上很多貧窮基因之所以不斷代代相傳,有時候真的不能去責怪那個孩子,因為原生家庭實在負擔太大。所謂的翻身,不是說一定要大富大貴,只要能花30年爬上一個階層,那已是萬幸,中產階級跟底層的貧民生活,可說是天差地遠,新聞中的台中夫妻,他們吃著發黑的菜,讓孩子有一餐沒一餐,社會局也給予補助,問題是孩子如果繼續生,那問題只是越來越大。
雖然媒體不斷放送少子化的議題,也包含政府或者名嘴,彷彿多生就是好事,各種勞健保問題也能迎刃而解,但大家真的誤會了,要由上層家庭以及中產階級去生,而不是最底層的家庭去生,無奈的是....常常可看到不能生的拼命生,反而很多可以生的家庭,卻沒生半個。
畢德毆夫提到朋友說:「窮人為什麼這麼愛生?不一定是因為喜愛孩子,而是因為當作抽獎,多一個機會,也許一個高考過的兒子,以後老年就可以依賴他了,或者一個當醫師的女兒,那生活就好過了。」
以前的生活困苦,常聽到家家都生了好多孩子,這是老一輩最常拿來教訓年輕人的話語,說實話,這並不公允,物價不同、房價不同,外加競爭強度不同,1981年台灣總人口數1800萬人,現在是2350萬,這座島就是這麼小,大家想要擠的城市就是那幾個,《資源有限欲望無窮》這不就是經濟學開章明義在講的嗎?
當競爭強度越來越強的時候,底層孩子翻身機率只會更低,原本經濟條件就不佳的人,真的還要生這麼多孩子?除非你真的「超愛孩子」,無怨無悔,即便因為生了這兩個孩子,你這輩子都不能出國玩樂,或者生活品質嚴重下滑都無怨無悔,那你就生。
畢得毆夫提到他有位很聰明,智商很高,天才型的朋友,自認遠不如他,很多人生的議題都討論很久,有些有共識,有些則無,不過可以刺激他的頭腦,很多想法油然而生。
好友跟畢德毆夫說:「要不要生小孩這題,你先問自己,你覺得台灣未來會更好嗎?你滿意你現在的生活嗎?」他說:「台灣未來會更好,我也還算滿意自己的生活。」好友接著說:「那你就可以生,但看到一堆人覺得以後台灣不好,未來會很慘,而且整天抱怨自己的生活,那這樣的人還生孩子就很弔詭了。」
畢德毆夫笑著說:「怎說?願聞其詳」好友說:「當你的孩子長大到了高中比較懂事的時候,雪亮雙眼的凝視著你說:爸,你以前就覺得台灣會很糟,那你為什麼生下我?你自己都過得這麼糟,整天罵社會,為什麼還要我跟弟妹三個人一起慘?」「你不覺得這些人很矛盾嗎?」是的,好友說的話已經是六年前的事情,但言猶在耳,彷彿是昨天才通過的電話。
畢德毆夫表示,期許台中這家人,孩子可以好好照顧,不要再吃發黑的隔夜菜,也不要再生了,可以停了....最小的那個6個月,真的令人鼻酸。孩子是無辜的,真的。沒什麼大道理,都很簡單,只是許多人沒想透。
過去台灣經濟起飛時期,進入職場後,年年調薪,收入穩定成長。但這十年來,台灣經濟停滯不前,薪水也跟著急凍,薪資水平退回到十年前,物價漲、房價漲,就是薪水不漲,受薪階級的貧窮感日益嚴重。
2020年10月底衛福部公布各縣市2021年「最低生活費」標準,台北市的貧窮基準線調高663元來到1萬7668元,換句話說,2021年台北市對於中低收入戶標準,將上修來到2萬5241元,代表一個家庭的總收入平均分配到全家人口,每人每月低於2萬5千餘元,就屬於中低收入戶。
據衛福部2021年最低生活費標準資料顯示,除了台中市、桃園市維持原狀沒調漲外,新北市調升漲幅0.6%,由原本1萬5500元升至1萬5600元,高雄調高至1萬3341元、漲幅1.8%,台南調整到1萬3304元、漲幅7.4%,台北市增加663元,由1萬7005元調升至1萬7668元、漲幅3.9%。
衛福部表示,最低生活費的調升,能將原本在邊緣或即將跌出貧窮線的民眾也納進來,達到資格的民眾都獲相關補助資格及補助增發,補助條件是民眾若是納入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後,健保費可獲得減免、享有25歲以下的高中職以上子女就學補助等,低收戶更有生活扶助費;另外,中央及各個縣市還有其他補助,例如租屋補助、自購住宅貸款、兒童營養補助等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