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在台灣,痛風盛行率約為6.24%,男女比例約為3:1,又以中老年男性為高危險族群,但隨著飲食西化,加上肥胖比例增加,臨床上4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有增加的趨勢。食品藥物管理署指出,痛風主要是因尿酸鈉鹽沉積在關節腔內,導致關節腫脹變形,多好發於下肢關節,但包括足背、踝、膝、腕、肘,甚至手指間都有可能誘發。
痛風需控制尿酸值 避免引發併發症
一旦痛風發作,患者不僅會感到關節處局部發現紅腫熱痛現象,也容易因關節活動範圍受限,導致無法行走或穿鞋,甚至埋下腎臟病、心臟病、動脈硬化,高血壓、腦中風等併發症危險因子。食藥署表示,尤其許多病患誤以為痛風發作時,只需服藥控制即可,但其實平常血液尿酸值的控制也是關鍵。
食藥署解釋,治療急性期痛風發作,可服用包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秋水仙素、類固醇等三種消炎止痛藥物,醫師會根據病患疾病與症狀給予合適藥物治療,但這時在降尿酸藥物方面,若為原本未使用的急性期病患,這時就不需服用,但若本來就已使用的病患,則不宜增減劑量,才能有效防止尿酸濃度急速變化升降,降低誘發急性痛風關節炎風險。
選擇合適降尿酸藥物 控制血液尿酸值
目前國內常見降尿酸藥物包括Allopurinol、Febuxostat、Benzbromarone,雖痛風不能根治,但醫師仍會考量患者在不發作間歇期,選擇合適的降尿酸藥物,以控制血液尿酸值。食藥署強調,痛風患者除了平時飲食應多注意,若為曾痛風發作而無痛風石的患者,血液尿酸值控制應小於6mg/dL,若為有痛風石的患者,建議血液尿酸值控制在5mg/dL以下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