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78歲的王奶奶,由於獨生女遠嫁國外,她先生3年前過世後,她意識到自己要為未來生活做好萬全準備,她幫自己的生後事做好規劃後,自己一人獨居,但去年在家意外跌倒後,慶幸鄰居協助那段無法自理的生活,透過鄰居介紹王奶奶瞭解銀行的信託機制,她決定賣掉房子,拿出400萬元成立安養信託,入住安養機構。
坊間安養機構的住宿費用及日常開銷的花用,屆時都可由銀行每月約定給付,400萬的信託基金可供王奶奶在安養機構住上8~10年,一旦身體機能狀況日漸不佳,王奶奶也可繼續在安養信託,並獲得妥善照顧的機構。
根據國發會統計,台灣15~64歲青壯年人口數在2015年達到1,737萬的最高峰後,已經連續五年呈現衰退,到了2020年已經不足1,700萬人,預計再過5年,台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將達到469萬人,占總人口約20%;其中,85歲以上的超高齡人口,在2025年時也將達到47萬人,代表台灣屆時將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
隨著超高齡老年化社會的來臨,根據研究,最適合養老的場所是「在地安養」,老人家留在原本最熟悉的地方,比方自己的家,若是換到陌生的環境居住,反而會加速衰老。在地安養這個概念起源於一九六O年代北歐國家,用在地資源照顧老人,讓老年人可以居住在自己熟悉的地方自然老去,並得到完整的照顧,讓老人家可以有尊嚴的獨立生活。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委黃天牧曾說:「信託是最有溫度的金融工具。」金管會自從2016年起推動信託業辦理高齡者及身障者財產信託的評鑑及獎勵措施,激勵銀行開發各類型安養信託商品;2020年9月起推動「信託2.0計畫」,改變以往偏重理財信託,轉向發展滿足客戶需求、量身訂作的全方位信託,像是理財、不動產、家庭財富、遺囑、保險金、子女成長教育、安養撫育及保險金等信託。
黃天牧上任後力倡的「信託2.0計畫」,讓信託進化成具跨業合作的「全方位信託」,華南銀行秉持初衷,結合臺南知名營新醫院資源,形成跨業聯盟,推出醫療、長照及信託服務,建構高齡長輩、照護者、業者、銀行及政府多贏局面。
「現在推展商品時,一定要站在客戶的角度思考,推出打動人心的專屬商品及服務。」目前擔任華南銀行個人金融事業群副總經理的李宗賢提到,研發新型信託商品來符合客戶需求,而不侷限於理財規劃或授信服務,為因應臺灣高齡社會的到來,華南銀行早在105年起,即以「客戶需求」為服務目的,透過信託架構,依據人生不同階段,滿足各世代的需求,李副總經理出生於臺南市鹽水區,每次返鄉時,看著鄰居逐漸邁向老年,也因此萌生想要為自己故鄉盡一份心的念頭。透過華南銀行新營分行介紹下,認識臺南市營新醫院執行長石嘉玫。
石嘉玫除身為營新醫院執行長外,亦同時擔任社團法人臺南市常青樹協會之理事長,長期致力於新營、鹽水、東山等區的長照服務,並預計於110年第一季啟用營新醫院附設護理之家第二棟新建之康睿大樓。石執行長認為,政府推動長照2.0確實能分擔部分家庭照顧者的壓力,但隨著長輩失能程度愈嚴重,更需要具專業醫護團隊系統的護理之家,來提供全方位照顧服務。
「護理之家的內涵是專業,但呈現給長輩和家屬的是溫暖。」她笑著說,因此灌注所有心力,以「護理之家就是長輩的另一個家」為願景,結合營新醫院醫療資源,打造出符合在地需求、嶄新的護理之家。另外,她也曾提到「有一次,一位老爺爺帶著現金來找我,說他子女都在國外生活,只剩他孤身一人,希望能入住護理之家,讓醫院照顧他後半輩子的生活,但說實在的,這現金對我來說還真是困擾啊!」
因此,華南銀行除以融資協助興建護理之家外,也提供業者引進先進的醫療設備與設施的資金需求,另搭配安養信託商品專款專用的特性,讓長輩們入住養護機構時免除後顧之憂,解決住民或照護者每月繳費以及機構每月收費的困擾,更與營新醫院共同規劃開立「經濟安全」專班,提供在地的長照個案管理師、居家照護服務員及社福相關人員等,藉此增加其對信託的瞭解及功能性,進而讓信託不再只是執行收付事項,而是進一步透過跨業合作,提供業者及高齡者創新之在地安養服務,讓信託概念傳播至各處。
華南銀行長期致力於高齡者服務,已連續4年獲得金管會高齡者及身心障礙者財產信託評鑑前3名,在「今周刊」2020年「財富管理銀行暨證券評鑑」中更獲得「最佳銀色友善獎」。面對現今社會高齡趨勢,華南銀行仍持續提升信託軟實力、善盡企業社會責任,且更深入地方,透過與營新醫院合作的成功模式,並散播種子到第一線個案管理師或居家照護者,走出不同的跨業合作模式,更是華南銀行邁向信託2.0重要的一大步。